用40年匠心守护列车安全
——河北省高技能领军人才一线风采(三)
6月9日,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组装事业部,首席技能专家苏健(右)和同事研究技术方案。 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摄
一列3米多高正在组装的动车组前,苏健拿起自研的检测工具,弯下腰,对车体底部安装的空气制动管道反复测量。“每一个装配环节做到最好,把中国列车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他的口头禅。
苏健是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从业40年来,从绿皮车、动车、高铁到轻轨,他精于钻研、勇于创新,开展数控弯管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列车管道和制动模块装配国产化,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第二批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培养人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6月9日,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组装事业部,苏健指着手中的检测工具说:“这个尺子状的检测工具,是我们的发明专利,已在企业装配业务中推广开来,不仅减少了人力,还提升了测量精度。”
转向架是列车底部与车轮的连接部分,承载着牵引和制动的核心功能。而制动管道通过转向架与轮轴上的制动盘连接,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稳定安全。
凭借多年的经验,苏健带着团队对原有的检测工具进行结构改进。原本一列车需两人测量1个小时,用了新工具,1人10分钟即可完成测量,测量精度由5毫米提高至1毫米。
在中车唐山公司,创新创造蔚然成风,不光有装配设备的小革新、小创造,还有生产流程的新改进、新设计。
这几年,苏健带着团队探索开展模块化设计,以乐高积木拼搭的方式组装车体。在葡萄牙波尔图地铁列车项目中,他们尝试先对制动管道和接线进行模块化制造和集成组装,再到车上进行整体拼接,提升装配效率约三成。
“虽然效率高,可也带来了设计结构和装配工艺的变化。”苏健说,他正带领团队按照主线、辅线分离的方式进行模块化集成技术的研究攻关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列车装配水平。
40年前,苏健走进中车唐山公司当起一名管工,负责给绿皮车做管路。“管路就像列车的血管和神经,丝毫马虎不得。”老师傅语重心长的话,他牢牢记在心中。
当时,设计图纸比较粗略。他一边查找和学习专业资料,一边摸索管路制造工艺和空间布局,很快由新手成长为老手。
2007年,中车唐山公司开始第一批动车组生产。动车组全列共有管路1100多根,其中95%以上是三维立体弯管,最薄的管子壁厚只有1毫米。与绿皮车手工制造弯管不同,动车组承受高频振动,薄薄的管壁极易破裂,必须使用数控机进行弯管的高精度制造。当时,全球弯管角度偏差控制在3度以内。
“保障动车组运行安全,我们必须挑战极限!”抱着这样的想法,苏健带着技术骨干尝试了11种不同规格的管材和22种不同弯曲半径的管材,做了4500多次试验,收集了1.2万多条弯管补偿数据。
花了一年时间,他们建立了动车组数控弯管角度回弹补偿数据库,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补偿算法,把弯管角度偏差控制在0.1度以内,填补了世界空白。
去掉制动管道不必要的倒角,让安装更轻松;优化制动模块组装工艺,实现模块装配零误差;引入智能控制,实现制动系统供风柔性化……勇于探索,苏健的“金点子”层出不穷。
每一次产品和工艺创新,苏健和团队都把设计、下料、加工、组装方面的质量控制要点记录下来。如今,他们积累的实操指导事项已超过500个。这些是他们协作创新的智慧结晶,是企业抢占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核心技术的层层突破,重塑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列车的认知。
我国首个出口欧盟的城轨列车、国内首条磁浮旅游专线列车、我国首次出口孟加拉国的100辆宽轨客车……一个个“河北造”列车从中车唐山公司下线,“驶”向全球各地。
“列车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金名片’,不能留下任何瑕疵。”苏健对于质量安全有着超乎异常的执着。
在一次动车组生产中,一种名为“卡套”的配件导致管路报废率特别高。生产这种卡套的,是全球一家顶级厂商,产品遍及世界各地。
当苏健向这家厂商提出疑问时,对方摇头:“世界各国列车都在用,不可能有问题。”
苏健没有过多争辩,带领团队做了200多次实验分析,寻找依据。在翔实的实验数据面前,这家厂商不得不认错,承诺马上进行修改。
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苏健带领团队攻克多项难题,让中国列车在世界舞台展示更亮丽的风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影响千行百业。
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中车唐山公司成立苏健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制管、电气装配等专业攻关小组,从设计端、生产端到运维端,重塑列车制造和装配新范式。
截至目前,工作室有成员38人,累计获得60多项国家专利授权、1600多项操作创新成果奖,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就得懂技术、会创新,用匠心守护中国列车安全。”苏健说,今年,他们将突出操作与设计、工艺部门的业务融通,突出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有机结合,强化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 王育民)
编辑:吴楠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