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纪念:爱让生命延续
发布时间:2013-04-05 16:03:26 来源:新闻夜班车


清明时节,在石家庄高等医科学校西北角的长青园里纪念碑前,同样摆满了菊花,寄托着亲人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长眠在这里的,是我市六十多位令人心生敬意的遗体捐献者。

在这里正在为自己父母扫墓的,是市民常少杰和他的两个姐姐。然而这里并没有他们父母的遗体或者骨灰,只有一个在常青树掩映下刻着父母名字的墓碑。

常少杰的母亲是三年前去世的,老人早在2006年就签订了遗体捐献书。开始的时候,常少杰的姐姐对老人的做法既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

和大姐不同的是,常少杰很早就填写了遗体捐献书,并做了公证,甚至比母亲还要早几年。促成他下决心捐献遗体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20多年前,常少杰不幸患上了尿毒症,这种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换肾。然而由于供体缺乏,要想找到合适的肾源十分困难,很多患者在等待中,带着对生命的眷恋离世了。常少杰幸运的等来了捐献,并成功实施了手术。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他自己和母亲都填写了遗体捐献书,就连他的爱人也积极地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人还活得好好的,就申请遗体捐献,不少人心里很难跨过这道坎。可常少杰不但不在乎,而且一有机会就向周围的人宣传。在他的鼓励下,仅棉五社区目前就有十几人申请了遗体捐献。

据了解,在医学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一个医科学生本科阶段至少要解剖过一具遗体,一名医生从学生到成长为教授要解剖10具遗体。但是在我国,平均每10名学生才能解剖1具遗体。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遗体捐献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仅申请捐献者数量逐年增加,而且正在从最早的医生、教师为主,逐步扩展到工人和农民等普通人。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