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城市来说,发展环境要想改善,除了需要强力推进效能革命,提高行政效能,更需要在作风建设、体制机制及监督检查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强化。今天的着力推进“两个环境”建设会议精神解读播出第三期:《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日前,总投资26.5亿元、单体投资均超过1亿元的8个项目正式入驻元氏县新建成的闽商工业园。这是全市“百强县对接工程”活动结出的又一硕果。如何吸引资本进入,如何让项目落地开花,我市不再是“等靠要”,而是更多的是主动“走出去,引进来”。目前,全市24个县(市)区已经分赴40多个全国百强县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并重点进行项目推介与对接,已有10个县市同百强县缔结为友好县市,并通过区域合作,达成了LED项目等一批合作意向,促成了中国无极·上海国际皮革城等一批项目签约。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马千里:引入了很多项目,跟关键的是,通过对接,学习到了百强县发展特色经济的先进思路。
一个地方发展环境怎么样归根到底看干部的事业心和精神状态。如果我们的干部队伍充满朝气,都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把老百姓放在心里,那么企业家和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投资创业就会有信心,我们的发展就会更快更好。
作为全市着力推进"两个环境"建设会议上提出的新理念,显然,“政治生态环境”成为我市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一个具体而实在的要求。
对于整个大发展环境而言,法治环境建设得优劣尤为关键。具体来讲,法治环境的改善,意味着服务型执法、规范性执法和柔性执法,也意味着企业和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更有保障,更意味着“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急需解决的制度问题将纳入法律视野。
社会环境与发展环境是否正相关,取决于社会环境建设是否和谐与适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推进“平安省会”建设,培育社会文明新风,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都已列入了改善社会环境专项活动,将被着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