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 特色支部“拧绳” 多元共治“聚力”——记石家庄市裕华区裕兴街道海德园社区党委
发布时间:2025-08-31 09:03:48 来源:无线石家庄

近日清晨7时,裕华区海德园小区的红色文化广场上,85岁的退役军人瞿世明和几位海德园社区老兵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正带着老人们打太极。“以前在小区很多人互相不认识,遛弯儿都是一个人,现在你看,晨练场地都得‘抢’呢!”老兵志愿服务队队长马树华擦擦汗笑着说。他组织小区退役军人参与小区治理、活跃小区氛围,至今已有8个年头。

海德园社区辖海德园、丽晶园两个小区,共有25栋居民楼,总户数5381户,常住人口超11000人。社区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在海德园小区,社区党委因地制宜,结合小区能人多、资源多的特点,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小区治理,把散落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基层治理焕发出新的活力。

■聚心筑堡垒,特色支部织密治理网

“3号楼王大姐家漏水了,谁有空去看看?”退役军人党支部的微信群里,消息刚发出,就有三个名字接连弹出。这支由小区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如今已发展成一支242人的志愿服务铁军。2023年冬天暴雪,他们带着铁锹铲出三条应急通道。居民拍的短视频里,结冰的路面上红色志愿马甲连成了线,点赞量破万。

不止老兵们给力,退休党支部的书画室里总是墨香阵阵。82岁的陈宝华老人正教孩子们写毛笔字,他的作品“海纳百川 德聚人合”挂在书画室最显眼的位置。

今年4月,社区党委对业主党员进行梳理,在海德园小区建立了退休党支部、退役军人党支部、企业人员党支部和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四大特色支部,如同在小区治理中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形成了“人人愿参与、人人能作为”的良好氛围,为小区治理筑牢了组织根基。

■聚策解民忧,圆桌会议畅通连心桥

上午11时的养老食堂里,83岁的周淑敏老人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热乎饭菜,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以前打饭要排半小时队,现在提前微信点餐,到点就取,省事!”这个变化,源于六号楼楼长组织的一场食堂议事会。居民、物业、志愿者坐在一起,半小时就敲定了“以老助老”送餐方案。

海德园小区里像这样的“联席议事驿站”有5处,分别设在地下综合文化家园、日间照料站、老兵之家、红色文化广场和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如今,大家有事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议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议事厅,大事不出小区”,将问题在根源处化解。上个月,合唱团因扩招缺少合唱台,社区党委书记李婷婷带着物业、维修队代表现场议事,三天后,用废旧木料搭成的阶梯合唱台就立在了广场上。

从食堂排队难题到合唱团场地困扰,居民的声音被清晰听见、合理诉求被快速回应。这种“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模式,不仅高效解决了民生问题,更让居民从小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聚力暖万家,多元联盟共绘幸福图

周三下午的非遗工坊里,剪纸艺人金凤正手把手教年轻人剪福字。她指尖的红纸转得飞快,转眼就剪出一只展翅的蝴蝶。“金老师的课要提前两周预约呢!”居民小林举着刚剪好的作品,手机里存着参加工坊活动的九宫格照片。

隔壁的法律援助室里,律师高宁宁刚帮张大爷拟好房屋租赁合同。“以前觉得打官司是天大的事,现在下楼就能找律师咨询,心里踏实多了。”张大爷揣着文件袋,脚步轻快地往家走。

多元联盟的协作,让小区服务不再局限于基础保障,而是延伸到文化传承、法律支持、教育互动等多个维度。各方力量各展所长、互补互助,为居民带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温暖与便利,让小区真正成了一个充满温度的大家庭。(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吴楠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