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大山里随叫随到的“电力110”——记“中国好人”、国网灵寿县供电公司员工邢海明
发布时间:2025-08-18 07:04:36 来源:无线石家庄

清晨的太行山,雾气缭绕。天刚蒙蒙亮,56岁的邢海明已经发动他那辆老旧的摩托车,后座上绑着一个磨损泛黄的竹背篓。作为国网灵寿县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电工,36年来,邢海明日复一日地穿行在太行山深处的崎岖山路上。2024年,他荣登“中国好人榜”,2025年获评河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和“河北好人”荣誉称号。

36年前那个夏天,19岁的邢海明第一次来到木佛塔村。当他为五保户邢大爷家装好电灯后,老人欲言又止的神情让他记忆犹新。“家里……缺盒火柴……”这句朴实的请求,像一粒种子,悄然埋进了这位年轻电工的心里。第二天,他不仅带来了火柴,还捎上了一包盐和两斤挂面。从那时起,他的工具包里永远留出一个位置,专门存放村民托付的“小需求”。

木佛塔村的138户人家分布在9个自然庄,最远的住户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年纪最大的98岁。邢海明每天的工作从巡线开始,到送药、代购结束。翻开他的工作笔记,除了密密麻麻的电路图,还记录着“王奶奶需要降压药”“高大爷家缺酱油”这样的内容。骑坏3辆摩托车、用坏15个背篓、写下100多本“服务账本”——这些数字背后,是村民沉甸甸的信任。

“海明啊,我家的电扇不转了。”邢德全老人站在院门口,手里摇着蒲扇。邢海明二话不说,放下背篓就开始检修。十分钟后,电扇重新转了起来,送来阵阵清凉。在村民心中,邢海明不仅是电工,更是亲人。他记得每位老人的生日,清楚谁家的孩子在外打工。邢德全说:“这些年多亏了海明,家里有个大事小情,打个电话他就来。”老人掏出手机,通讯录里置顶的正是邢海明的号码。

随着时代发展,邢海明的服务也在升级。除了柴米油盐,他的背篓里开始出现快递包裹、智能手机。常年住在山村的老人普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邢海明和青年志愿者把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作为重点服务内容,耐心地教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学会了打视频、交话费等基本操作。邢海明把他的电话号码设成老人们手机里的一键拨号,只要老人有需要,他随叫随到,成了山里随叫随到的“电力110”。

在他的感召下,国家电网河北电力(灵寿)共产党员服务队启动了“背篓乡情”志愿服务项目,82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其中。如今,这支队伍不仅维护电路,还帮老人理发、义诊、收庄稼。

多年来,邢海明负责的供电区域保持“零投诉”。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指着山路上的一基基电杆说:“你看这些电线,连着的不是电表,是每家每户的日子。”

夕阳西下,太行山巅披上金辉。邢海明的摩托车灯在山路上划出一道温暖的光带。这束光,多年来未曾间断,照亮了乡亲们的家,更照亮了他们的心。

(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刘青)

编辑:郝若羽

责编:周欣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