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太行山,层峦叠翠。石家庄平山县宋家口村的独居老人韩书庭坐在院中的核桃树下,听见熟悉的脚步声,立刻高兴地说:“是小焦来了吧?”话音未落,一双温暖的手已将他扶起。这位被老人称作“小焦”的中年人,正是2024年“时代新人·河北好人”称号获得者、石家庄“一家人”志愿者团队副会长焦伟。
2009年5月,是焦伟公益之路的起点。一次,他驾车途经平山县小觉镇木头沟村附近山路,发现78岁的村民韩栓柱跌倒在路边河沟,右腿受伤流血。他立即停车,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跑向村庄呼救。老人被及时送医救治,但腿部落下病根,行动不便。自此,韩栓柱成了焦伟心头的牵挂。他定期从石家庄市区驱车两小时前来探望,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协助修缮房屋,还自学了简单的推拿手法为老人缓解腿痛。这份始于偶然救助的责任,一担就是十余年。
通过韩栓柱,焦伟走进了同村韩书庭的家。韩书庭双目失明,妻子智力受限,依靠低保生活。第一次登门,焦伟看到灶台上仅剩的半碗冷粥。此后,这个家成了他固定的帮扶点。秋收,他带志愿者帮老两口收玉米;入冬,他送去厚实的棉被。更让韩书庭感念的,是焦伟每次来,总要握着他的手,坐在炕头聊上一阵村里的变化。“别人送完东西就走,小焦不一样,他愿意听我这瞎老头子絮叨。”韩书庭说。
焦伟的帮扶不止于送温暖。在赞皇县嶂石岩村,他思考如何帮助村民获得更稳定的收入。2018年,他联系农技专家,推广适合当地的花椒种植。面对村民的顾虑,他自掏腰包购买种苗,手把手传授技术。村民王大山因腰椎伤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在焦伟帮助下试种了半亩花椒。“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光花椒就够家里开销了。”王大山说。
在另一个帮扶对象李二栓家,焦伟采取了不同的帮扶方式。因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后遗症,李二栓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焦伟定期为他送去生活物资,帮他申请医疗救助,还联系镇卫生院建立健康档案。现在李二栓每月都能得到稳定的医药保障,“要不是小焦帮忙跑手续,我这病早就拖垮全家了。”李二栓说。
2009年5月,焦伟正式加入“一家人”志愿者团队,公益之路更加系统化。他的足迹遍布平山、赞皇等地的偏远山村,累计帮扶家庭过百户。除了关心老人,他还持续资助贫困学生。韩书庭的女儿韩小芳在他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如今已经工作。平山县下槐镇的霍静静(化名)在初二时因家贫面临辍学,焦伟送去新书包和800元学费,叮嘱她:“闺女,读书的路你只管往前走,后面有我们撑着。”这句话支撑着霍静静完成了学业,如今她已成为石家庄一高校的辅导员,并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在邢台王家庄,75岁的王奶奶家墙上贴着焦伟的电话号码,数字边缘已被摩挲得模糊。“小焦上次来是谷雨,帮着收拾菜地……这又快收麦子了。”老人念叨着。
焦伟的公益精神在其家庭中得到了传承。自小学开始,他的女儿便跟随父亲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连续十年用压岁钱购买文具和衣物,捐赠给山区的孩子们。她表示:“目睹父亲多年的善举,我深有感触,帮助他人并非施舍,而是让那份真挚的关怀得以延续。”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焦伟用坚实的脚步,一次次走进太行深处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用一袋米、一床被、一句鼓励、一项技能,在绵延的山峦间,默默传递着温暖与希望。他鞋底沾满的泥土,无声诉说一个普通志愿者最深沉的情怀。
(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刘青)
编辑:郝若羽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