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团诞生地纪念碑。记者 张晓峰 摄
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一支队伍,一次性全部由一个县的青壮年组成,创造了中国征兵史的奇迹,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平山团”。
1937年11月,卢沟桥的枪声刚刚响过,这支由1700名平山子弟组成的队伍,胸佩红花,带着晋察冀父老乡亲的期许,从平山县洪子店村整队开拔,汇入中国抗日战争的洪流。
如今的洪子店,街巷平坦笔直,社区整洁美观,这座现代化山乡沐浴在一片静美安宁的氛围中。
洪子店,古称洪州,北依滹沱河,西傍太行山,自古就有冀西重镇之美誉。这里曾经是周边地区的一个贸易集散地,商铺林立,人来车往。人流带来了山外的先进思想,1916年成立的洪子店“二高”,作为附近唯一的一所高级小学,培养出了平山县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被原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刘道生称为“革命的摇篮”。
自古燕赵多壮士,面对日军的侵略和奴役,纯朴而不屈的平山人民选择了奋起反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震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同年10月上旬,八路军359旅来到洪子店征兵。“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教儿打东洋”,整村整村的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军。短短一个月,平山父老为359旅组建了一个团的兵,共1700人,番号为120师359旅718团,团长陈宗尧,政委李铨。速度之快,人数之多,在中国革命史上绝无仅有。
如今在洪子店村中文化广场上,耸立着一座“平山团诞生地纪念碑”,见证着独属于这里的荣耀。
平山团是一支光荣的队伍,自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不断用血肉刷新着它的战绩。
1939年5月,平山团随主力部队一起参加五台山上下细腰涧战役,全歼日军数百人。《抗敌报》上刊登了聂荣臻司令员对平山团的嘉勉令——《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文中称赞平山团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人民子弟兵”这个称呼从此传开,后来更是成为人民军队的代名词。
1939年冬,359旅西渡黄河,回师陕甘宁,保卫延安。11月24日,平山团两个连东渡黄河袭击碛口日军,毙伤日军100余人。
抗战是先锋,搞生产同样是主力。1941年3月,平山团开赴南泥湾,不到四年时间,将这里建成“陕北的好江南”。
1944年11月1日,359旅组成南下支队,挺进华南,迎接战略反攻。平山团作为第2大队随359旅主力向南进发。
1945年6月6日,陈宗尧团长在湖南小湄村遭遇战中壮烈牺牲。
全面内战爆发后,359旅突破重重防线,从广东返回延安。他们跨越七省,历时659天,总行程13500公里。回到延安时,整个359旅减员近80%,平山团仅余不足200人。这次绝处逢生的南征北返被称为“历史上第二次长征”。
平山人组建的不止一个平山团,从1937年至1945年,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为八路军部队输送优秀儿女12065名,占当时全县青壮年男子的15%,还有平山游击队、铁血剧社、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等群众抗战组织,在战火硝烟中诞生了韩增丰、王家川等抗日英雄以及戎冠秀等抗战楷模。《抗敌报》在报道中称洪子店是“不可摧毁的叫嚣的集市”,这“叫嚣”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平山人不屈精神的体现。
村中如今建有烈士陵园和村史馆,陵园里埋葬的是百团大战以及后来牺牲在这一带的抗战英烈们,有一些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村史馆展陈的则是属于洪子店和平山团的光辉历史。村史馆的义务讲解员王汉旺说:“现在村里已没有抗战老兵的后人,当年那些娃娃兵许多都没有留下后代,但是村民空闲时间会来村史馆看看,摸摸墙上的老照片,说说80多年前那些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们不忘前人绩、不惧将来路。”(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石雅彬)
编辑:任闪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