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控制了正太铁路,井陉便成为华北战场的主阵地。
一条铁路把一个井陉一分为三,中间是敌人占领区,两侧分别被划成“路北”“路南”两部分,井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民抗战,组建抗日政府,打游击、反扫荡、大生产。
正太路破袭战即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是发生在井陉的重要战事。1940年8月20日,正太路破袭战在夜幕的掩护下正式打响。守备在井陉和井陉到石家庄两侧各地的日军是独立混成第八旅团。日军分布在东王舍、凤山及井陉城、乏驴岭、南峪等,配有为数不等的伪军。我方的主力部队是晋察冀军区的15个团。根据军区作战部署,左路纵队由熊伯涛指挥,指挥部驻三峪,主攻目标为石家庄至微水、石家庄至平山、平山至井陉之间的敌军。右路纵队由郭天明、刘道生指挥,任务为主攻娘子关至井陉之间的敌军。中央纵队由杨成武指挥,指挥部驻梅家庄,主攻目标为娘子关至微水的敌军,并负责破坏煤矿的设施。经过10天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成功拔除正太铁路上的多处据点,严重破坏了该段路轨、桥梁、隧道,使正太铁路陷入瘫痪,日军的“囚笼”被撕开一道大口子。聂荣臻在《聂荣臻回忆录》中写道:“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时刻的情景,真是壮观得很啊!一颗颗攻击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各路突击部队简直像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响彻正太路全线。”
9月10日,考虑到部队经过长时间战斗,需要休整以准备再战,八路军总部命令各部队结束正太路破袭战。正太线作战20天,晋察冀军区参战部队共毙、伤、俘敌军900多名,攻克据点10余处,破坏铁路30多公里,破坏桥梁18座,并且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在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两支部队联合打击下,正太路全线陷于瘫痪。百团大战中,井陉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设立了军需、总务、宣传、慰劳、联络、民兵指挥等各部,组织起担架、运输、慰劳、割草、磨面等各种专门队伍,还建立了兵站、粮站、草站、交通站、供水站、慰问站等,为破袭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正太路破袭战期间,井陉发生过两件事永垂史册:一是聂帅救孤的佳话,另一个是挂云山六壮士跳崖的壮举。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亦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扶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这是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一封信。大战中的插曲感动众人,也成为我军国际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战斗结束后,在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时,挂云山还进行了一场有名的阻击战。1940年9月初,破袭正太路的晋察冀军区左纵队奉命向晋察冀腹地转移,日军集中兵力围追堵截,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平井获支队二大队奉命牵制敌人,掩护部队转移。三中队的李鸿山带两个排和建屏县一区武委会妇女部部长吕秀兰带领的区小队,以及三峪、上庄两村的民兵模范队、青抗先、少先队一起赶赴挂云山牵制敌人。在这场战斗中,有6位战士宁死不屈跳下悬崖,他们是共产党员、妇救会主任吕秀兰,第三中队战士康英英,炊事员刘贵子,区公所助理员康二旦,少先队员康三堂、李书祥,被誉为“挂云山六壮士”。后人在挂云山的顶峰修建了烈士纪念碑亭,英烈的革命精神与日月共存。
编辑:郝若羽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