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矿区,这片如今美丽、平和而静谧的土地,曾经历过一段不能忘却的黑暗岁月。这里不仅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工业重镇,更承载着无数矿工的苦难与抗争。万人坑遗址的存在,如同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痕,时刻提醒着后人:历史不容遗忘,和平来之不易。
步入纪念馆,魂坡、魂墙、铜手浮雕等映入眼帘。馆内馆藏展品共计600余件,展出图片295幅,实物185件。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那段黑暗岁月中的苦难与挣扎;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矿工们的血泪与抗争,它们共同再现着井陉矿工的苦难史、血泪史,也生动地讲述着矿工们不屈不挠的斗争史。2008年,井陉矿区南大沟万人坑遗址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历史的珍贵见证。
1937年10月,井陉矿区沦陷。日军为了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在矿山周围修建碉堡、架设电网,严密监视矿工的一举一动。在生产上,日军采取“以人换煤”的野蛮开采方式,矿工的生命被视如草芥。1940年3月22日,井陉矿新井发生瓦斯大爆炸,造成357人死亡、480余人受伤。
当时的矿工来源一类是矿区附近的农民;一类是从获鹿、南宫、宁晋、邯郸、河南等地抓来的农民和被捕的八路军战士组成的“增产报国队”。8年间,日军在井陉煤田掠夺煤炭800多万吨,残害矿工竟达3万人。以致每个矿厂旁边就会伴随着一个“万人坑”。在井陉煤矿周边,一共有六座万人坑,大约有4.6万井陉矿工和爱国志士被丢弃至万人坑里。其中,南大沟万人坑是丢弃死难者最多的一座,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日寇的暴行,激起了矿工们的强烈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8年,以矿工钮海峰、高先畴为首的两支抗日游击队成立,机动灵活地与敌人开展斗争,多次配合主力部队袭击矿山。1940年,为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我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第一枪在井陉矿新井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人坑遗址受到保护,在遗址区建立纪念设施。1999年,省委、省政府命名井陉矿区万人坑遗址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遗址区兴建井陉矿区万人坑纪念馆,总体轮廓是一个直径为47.4米的圆,寓意是井陉矿区1947年4月解放,结束了井陉矿区的苦难历史,为万人坑的悲剧画上了“句号”。
(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杜倩倩)
编辑:郝若羽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