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实践绘就城市文明底色 石家庄市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盈枝
发布时间:2025-07-17 08:34:56 来源:无线石家庄

编者按 近年来,石家庄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得国家级荣誉,展现了石家庄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入挖掘这些先进典型背后的故事,展现石家庄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石家庄市交通秩序显著改善

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铁骑队员常态化开展护学岗执勤,维护学校门口交通秩序。

走在石家庄街头,市民们欣喜地发现,电动车骑行者自觉佩戴头盔,路口左转更加顺畅,轻微事故几分钟就能处理完毕。这些变化源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推行的精细化管理,该局也因此荣获“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创新管理举措提升通行效率。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实施铁骑勤务+勤督系统,大幅提升路面见警率;推广轻微事故视频快处,平均处理时长缩短至5分钟以内;优化交通信号,使主干道行驶速度提升18.1%,通行时长缩短15.2%。针对非机动车管理,全市推广路口一次左转,常态治理不文明行为,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超95%,违法率降至20%。同时实行人性化执法,机动车违停提前15分钟提示,劝离率超90%,并推行停车共享缓解停车难题。

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搭建“网上枫桥”数据平台,推出24小时在线的交管智能机器人“元吉”;全市车管所实现“一窗通办”,业务办理透明高效;自主研发号牌“立等可取”系统,最快2小时办结,已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创新推出“马上办、容缺办、兜底办”服务,推广“五心工作法”,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深化宣传教育培育文明意识。结合“城市是我家”文明大行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4965场次。创新推出“美丽乡村行”“开学第一课”等特色活动415场次,覆盖企业、学校、社区等各类场所5000余场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宣传提示6814条,在交通违法多发路口开设“马路学堂”,有效提升了市民文明出行意识。

通过这一系列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石家庄市交通秩序得到显著改善,为市民创造了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石家庄市消防救援支队

蓝焰闪耀 忠诚为民铸文明

消防队员指导青少年体验消防器材。

石家庄市消防救援支队将文明创建与守护城市安全的主责主业深度融合,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支铁军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该支队创新构建“1+3+5”创建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建成8个党建教育特色场馆,常态化开展“西柏坡赶考行”等红色教育;打造“铸魂”“强能”“为民”三大工程;实施思想引领、素质提升、服务优化、形象塑造、典型示范五项行动,确保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服务民生,彰显温度。该支队积极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项措施》,通过压缩审批时限,推行“轻微不罚、首违免罚”等人性化执法措施,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在推进“消防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面,该支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确保了全市火灾形势的持续平稳。同时,还开展了“打通生命通道”行动,旨在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消防车辆和救援人员能够迅速到达现场。此外,针对电动自行车的专项整治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该支队还融合了高层建筑和养老院等专项检查,确保这些特殊场所的消防安全。通过扎实开展消防宣传、科普讲座和疏散演练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意识。这些宣传活动不仅加深了市民对消防安全的认识,还教会了他们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正确应对和疏散,从而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该支队勇当先锋。建成高层、化工、山岳等8支专业救援队,创新“五联”工作机制。成功处置“3·9”众鑫大厦火灾、“10·11”平山通勤班车落水倾覆等重大事故,淬炼了过硬的救援能力,筑牢了石家庄市的安全屏障。

平山县

赓续红色血脉 筑就文明平山

平山县在人民公园举办“平山红大合唱”活动。

平山县建立了完善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县委、县政府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县级领导分包责任制。通过对244个居民小区、100余条主次干道的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创建工作的全覆盖。投入专项资金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成智能化城市管理平台,12345热线日均处理群众诉求50余件,办结率保持在98%以上。特别是创新开展的“文明随手拍”“周五清洁日”等活动,累计发动志愿者3万余人次,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民生改善是文明创建的根本落脚点。平山县投资2.3亿元完成54个老旧小区改造,让2万余户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果。投入5000万元对人民公园、滨河公园进行品质提升,新建8处“口袋公园”,新增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空间。在交通秩序整治方面,新增停车位3000个,施划交通标线2万米,安装违停抓拍设备30套,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文明养犬现象,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发放牵引绳1500条,处罚违规行为120起。通过“进千家走万户”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560条,解决实际问题1265件,真正做到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作为革命老区,平山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融入文明创建全过程。每周在人民公园举办的“平山红”主题大合唱活动,累计参与群众超5万人次,成为当地特色文化品牌。精心培育的12个文明实践项目,开展活动300余场次,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围绕移风易俗创作的文艺节目,在22个社区巡演60场,受众达2万余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培养的300余名“小小红色讲解员”开展红色故事宣讲500余场,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育人效果。遍布城乡的1200余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和50个红色主题景观小品,让革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李合家庭

四代同心 善行义举传家风

李合(左一)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出租车司机李合的家庭,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善举,书写了“全国文明家庭”的感人篇章。这个四世同堂的普通家庭,用最朴实的行动传承着文明家风的真谛。

李合既是出租车司机,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每日驾驶出租车,老伴操持家务,儿子儿媳忙于工作,小孙女则在求学。全家人始终将“看见了就帮一把”作为生活的常态。2003年,李合刚开始开出租车,便在车门上贴上了承诺:“军人、老兵、老人、孕妇同城免费。”身边的人都笑他傻:“老李,这得少挣多少钱啊!”他只是笑笑,未作回应。在部队摸爬滚打的岁月里,“一诺千金”早已刻入他的骨髓。对他而言,兑现承诺比多挣钱更为踏实。这一坚持,便是二十多个春秋,车窗外的街景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这份承诺始终滚烫如初。

李合的爱人段振芳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她既要照顾双方年近九旬的父母,又要接送孙女、操持家务,却总能将琐碎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儿子儿媳是不善言辞的行动派。2023年涿州洪水肆虐时,儿子便找李合商量,表示灾区很多人断电断水,光捐钱捐物不够,要干点实事。因儿子儿媳都在电力配套企业工作,他们合计去现场帮忙。洪水未完全退去,李合的儿子就冲进灾区,泡在积水里抢修配电设施,只为让灾区早日重现光明。

他的小孙女嘉玥,在家庭氛围的浸润下,用积攒许久的压岁钱,为养老院的孤寡老人精心挑选水果;每逢节假日,她总会和家人去养老院,用清脆的童声唱儿歌、背古诗,哄老人们开心。2025年,她加入“彩虹计划”,用省下的零花钱给血液病患儿购置六一礼物,还细心地附上亲手绘制的贺卡。

新乐市长寿街道何家庄村

盘活古村底蕴 勃发文明新声

新乐市长寿街道何家庄村伏羲医药堂的中医为村民问诊。

新乐市长寿街道何家庄村南傍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东邻伏羲台庙,现有村民1308户、6288人,常住人口3984人,党员194名。近年来,何家庄村以文明创建为契机,坚持“塑形”与“铸魂”相融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文明之路。

抓基建,美化村容村貌。何家庄村将乡村治理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近年来,累计完成道路硬化4.1万平方米、便道更新6000平方米、墙体美化5万平方米,新增路灯125盏及游园广场1处,生态价值与文旅价值实现质的飞跃。同时,深耕阵地建设,深度融合资源盘活与文化振兴,探索乡村文明建设新路径。将闲置宅基地改造为“幸福苑”,集洗浴室、洗衣房等多功能于一体,为老年人打造“第二家园”;破解历史遗留难题,将旧供销社转型为伏羲医药堂,让传统中医诊疗与养生服务惠及乡里。

兴文化,树立文明新风。何家庄村筛选党员担任“红管事”,开展政策宣传、文明引导、纠纷调解等,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表现量化为积分,与“红管事”考核直接挂钩,形成“荣辱共担”的治理闭环。常态化落实“门前三包”、公共区域保洁、“红黑榜”公示、文明户评比等制度,让环境治理成了每家“分内事”。通过线上宣传与线下志愿服务,使文明意识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农家书屋,打造“家门口的精神粮仓”。依托剧场与文化小广场,常态化开展戏曲、秧歌、广场舞等活动,让文化生活既“接地气”又“聚人气”。通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让崇德向善风尚融入日常。

惠民生,促进乡村和谐。何家庄村打破传统养老模式,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立“老吾老”驿站和“积分超市”。“小老人”助“老老人”模式,让低龄老人提前“储蓄”养老服务,实现双向互助,使爱老助老成为可持续民生实践。

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

立德树人 文明沃土育新苗

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擦拭小马北路座椅装饰。

2025年,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荣膺“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这所始建于1989年的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质为本、公信天下”的办学宗旨,将文明校园创建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创建之路。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创新形成“1234”工作法:坚持一个核心立德树人、突出两个重点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品德培养、打造三个平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实现四个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校园环境社会影响,为文明创建提供了系统化路径。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大亮点。作为河北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特色示范校,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心理教师—专业机构”三级联动机制。2023届毕业生王同学回忆道:“高三时学习压力特别大,是学校的心理老师帮助我调整心态,班级心理委员也经常关心我的状态,让我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

在教学创新方面,学校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承办石家庄首个高中宏志班,为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就学机会;2007年首创“班级心理委员模式”,这一创新做法后来在全市推广;2023年成为全国急救教育示范学校,全体师生都掌握了基本急救技能;2024年获评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国防教育特色鲜明。

学校创新成立“文明信使实践总队”,在原有文明实践活动基础上孵化更多品牌活动,如“文明交通岗”“文明餐桌”“文明宿舍”等,并设立四支实践分队。通过走进西柏坡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传统文化场馆、与新疆库尔勒等地学校结对交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途径,深化文明创建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精心打造“五育”文化景观,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通过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明育人体系。(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刘 青)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