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堂是藁城东刘村人,自幼胆量过人,助人为乐,好学上进。1926年7月,16岁的马玉堂考入县立第一高小附属师范班。当年,在学校的教室里,他对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宣誓,成为冀中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1927年秋天,他转学到省立七中学习。在那里,他组织进步力量,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成为学生会的骨干。他受党组织委派,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奔走于滹沱河两岸,在周围农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党的活动站,1931年秋,在中共直中(河北省中部地区)特委领导下,建立了藁城县委。他先后组织了两次农民暴动,失败后,根据直中特委指示,到井陉正丰煤矿领导工人运动。1933年,马玉堂任直中特委巡视员,领导建立了藁城中心县委,任县委委员。
他在家乡开展地下斗争期间,曾两次被捕入狱,每一次的监狱生活,都使他的意志得到锻炼,信念更加坚定。
抗战爆发后,他利用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会同夏福海串联地下党员,收缴枪支,制造大刀长矛,宣传全民抗日,动员青壮年参军,很快组织起以党员为骨干的百余名抗日地方武装。1937年11月2日晚,马玉堂联合李小贞部,经过周密计划,乘敌不备,一举攻克藁城县城,缴获冲锋枪6支、机枪1挺、步枪40多支,打响了藁城抗日第一枪,极大地振奋了民心,鼓舞了抗日情绪。
县委抓住这一良机,发动群众和各界进步力量,继续扩大地方武装,并正式命名为“抗日义勇军”,马玉堂任司令。部队开拔向滹沱河以北挺进中,收编各种杂牌武装,随后与夏福海的游击队、无极县翟司升的“人民自卫团”会合,合编为“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第五支队”,马玉堂任支队长。
1938年2月,马玉堂率部转战赞皇县,在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协助下整顿部队,建立党的组织,改编为冀南军区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独立支队,马玉堂任司令员。从此,该部又回到冀南根据地,转战在藁城、晋县、束鹿、宁晋、赵县、栾城一带抗击日寇,并消灭了联庄会反动武装。
1938年8月,马玉堂调任冀南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2月,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马玉堂从中共北方局党校毕业,被分配到豫皖苏边区工作。1940年6月,他和孔石泉一同调往豫东睢(县)杞(县)太(康)独立团。孔石泉任团长,他任二营教导员。
1941年3月,该地区的形势更加残酷,大批日伪军轮番向我军疯狂进攻,党组织遭到破坏,抗日武装受到严重损失,不少同志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提出放弃根据地,越过陇海线,跳到华北去。马玉堂何尝不想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但没有得到上级党的指示怎么能够盲动。危急关头,他在杞县申记村召开紧急会议,会上郑重提出:“在困难面前,不能扔掉群众不管,必须留下来,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他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赞同,同时决定重建水东独立团,并一致推选马玉堂担任团长兼政委。
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马玉堂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士气;一方面与当地党组织紧密配合,团结依靠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率部东挡西杀,夜出晓隐,见机行事,破坏铁路,攻打据点,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硬是在睢杞太地区站住了脚,扩大了根据地。不到一年时间,重建了睢县、杞县、太康三个县大队,在太康县聚台岗建立了抗日小后方。形势稍好转后,他又举办训练班,培养技术人员,组织枪械修理所、被服厂、随军医院及粮秣组织等,保证了伤病员的治疗和军需供应。到1941年底,部队发展到了千余人。他的业绩,至今为当地群众所传颂。
1942年1月,奉豫皖苏边区党委指示,马玉堂赴延安抗大学习深造。在途经平汉铁路封锁线时,遭敌暗枪射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张静雯)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