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英雄魂| 戎冠秀:子弟兵的母亲
发布时间:2025-07-09 06:47:35 来源:无线石家庄

在太行山深处,崇山峻岭如长龙横卧,将平山县上观音堂乡下盘松村紧紧环绕。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全国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家乡。

走进这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落,走进村内戎冠秀旧居陈列馆,戎冠秀生平事迹的图片和展板以及院内竖立着的一座戎冠秀半身塑像,无声地诉说着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那段血浓于水、感人至深的军民情谊——

戎冠秀1896年出生在胡塔梁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她随丈夫迁居下盘松村。1937年10月,八路军在平山县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她开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戎冠秀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村里担任妇救会主任、伤病员转运站站长。

男人们在前线抗日,戎冠秀就带领妇女们挑起支前和生产的重担。下盘松村驻扎着八路军的供给部和被服厂,她不仅自己精心制作样品,还严格要求各村妇女主任按照高标准去完成任务。“子弟兵在前方打仗,摸爬滚打,衣裳白天晚上都不下身,不做结实可不行。”戎冠秀深知保障军队物资供应的重要性,每次领取制作军衣、军鞋的材料,她都会这样叮嘱大家。在她的带领下,周围几十个村子制作的军衣、军鞋都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为了使更多青壮年参军入伍,戎冠秀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地做动员。在征兵大会上,戎冠秀毅然为自己的三个儿子报名。她的举动深深打动了乡亲们,许多家庭纷纷响应,踊跃报名参军。

1941年秋,在边区军民反“扫荡”斗争中,戎冠秀担任村交通转运站站长。前方战火纷飞,她带领妇救会员日夜忙碌。她不顾路途艰险,及时将物资送到战士手中,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抢救八路军战士,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伤员撑起生命的希望。

戎冠秀的孙女李秀玲珍藏着一本相册,相册内都是奶奶的照片。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戎冠秀背着伤员奔跑的画面令人动容。李秀玲深情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戎冠秀以慈母般的爱救助伤员的故事:1943年深秋,日军扫荡到卷角沟,戎冠秀带着妇救会员紧急转移群众。八路军战士邓仕均在反扫荡战斗中,身染疟疾,与部队失散后,被鬼子穷追不舍。戎冠秀全然不顾在耳边呼啸而过的子弹,将邓仕均的右臂挂在自己脖子上拼命奔逃。攀爬到后山一个僻静的暗洞前,洞口离地三尺多高,戎冠秀没有片刻犹豫,果断蹲下身去,拍着自己的肩膀对邓仕均说:“踩着我的肩膀上去!”邓仕均看着面前瘦弱的身躯,摇了摇头:“大娘,使不得……”“你这条命得留着打鬼子!”戎冠秀斩钉截铁地说,随后用力地托举,直到邓仕均爬进山洞、藏好。山洞里阴冷潮湿,戎冠秀脱下自己的棉袄铺在潮湿的地上,又把仅存的半块窝头掰碎,轻声叮嘱邓仕均安心养伤。经过几天的精心治疗,邓仕均痊愈归队时,这个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汉子,抱着戎冠秀的腿哭得像个孩子:“娘!等打完仗,我给您养老送终!”1944年,在晋察冀边区召开的群英大会上,戎冠秀登台讲述自己救护伤病员的故事时,同样出席群英大会的特等战斗英雄邓仕均认出她就是曾经救过自己的大娘。会后,邓仕均找到戎冠秀,含着热泪跪在地上,大声喊着:“娘!娘!”

“其实,还有许多伤病员都曾在奶奶这里感受过超越血缘的母爱。当他们痊愈重归前线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喊‘娘’。”讲到这里,李秀玲声泪俱下,“奶奶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的又何止是一个战士?那是军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危难时刻生死与共的承诺。”

1944年,晋察冀军区授予戎冠秀“子弟兵的母亲”称号。1949年10月1日,戎冠秀光荣地出席了开国大典。1950年9月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多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会议和拥军优属表彰会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去世。2009年,戎冠秀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吴楠

责编:周欣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