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上空昨日凌晨一度电闪雷鸣。
轰隆隆!轰隆隆!昨天零时许,伴随着一阵又一阵的惊雷,首场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降雨虽然不大,但雷暴出现时间成为市区有气象记录以来初雷的最早纪录,比常年偏早一个多月,同时刷新了市区雷暴初日的纪录,成为历史最早的初雷。
天气骤变:最早的春雷昨天“驾到”
昨天早晨,透过窗户,记者发现,地面已经被淋湿;打开窗户,空气变得非常清新。“昨天晚上下雨了?”打开微博,网友们给了记者一个准确的答案。
“这今年第一次雷声,惊醒了熟睡的人,醒来一看,有闪电,有雨点敲窗……春雨啊,你下吧……”@老琴的声音在微博上这样写道,@阳光水岸111的微博更是形象:此刻,窗外,电闪雷鸣。春雷滚滚。记者注意到,这条微博发表的时间是00:57。
根据气象专家介绍,昨天凌晨零时30分许,省会上空电闪雷鸣,伴随着雷电,阵雨随之飘落。根据市气象台监测,昨天的雨量分布不均,其中,辛集市降雨量最大,为8.3毫米,市区为2.3毫米。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市区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4日,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初雷日是1982年的3月14日,今年则出现在3月12日,刷新了市区雷暴初日的记录,成为石家庄市区有气象记录以来初雷的最早记录。
气象解惑:气温急升骤降触发雷暴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最早的初雷呢?对此,专家解释说,近几天的高温和昨天凌晨的冷空气给雷暴触发提供了动力条件。
专家介绍,此次雷暴出现早的主要原因是近几日省会气温一直处于偏高态势,尤其是3月8日,市气象局自动站最高气温达到28.2℃,似有初夏的感觉。而前天虽然云量增多,气温有所下降,但最高气温也达到了13.9℃,温暖的天气为雷暴的产生集聚了一定能量。再加上凌晨随着冷空气的影响,给雷暴触发提供了动力条件。
初雷已经到来,是不是进入雷暴高发期了呢?对此,专家说,一般情况下,6月至8月是雷暴比较多的时期,但随着气温的升高,雷电天气开始增多,大家仍要注意防范。
专家建议,雷雨天气大家尽可能在室内躲避,关闭门窗,切断家用电器的电源,并拔掉电线插头。如果恰好在室外,应远离高处、水域、大树和旷野中无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不要接触各类金属管线和电气装置。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如果真的无处躲避,最好双脚并拢下蹲并舍弃随身携带金属物,千万别打手机。

天气预报:未来两天气温依然“偏低”
一声春雷,一场春雨。春天是不是真的来了。对此,气象专家给予了否定答复:省会目前仍处于冬末春初,没有正式入春。在候温划分法中,规定“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为春季开始的标准。这里的“稳定在10℃以上”不是仅仅指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大于10℃,而且要求在以后的时间里(整个春季)不允许再出现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小于10℃的情况,即所谓的“稳定在10℃以上”。由此看来,省会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所以没有正式进入春天。
根据市气象台监测显示,未来几天,省会气温不会有太大的好转,气温预计在15℃运行。根据最新气象信息,今天,省会是多云的天气,偏北风3-4级,最高气温8℃。
眼看就要停暖了,天气却没有立刻回暖的迹象。而且,根据中长期预报来看,3月16日,省会还有可能迎来第二场降雨。随后,降雨停止,天气逐渐转晴,气温缓慢回升。
特别提醒:初春气温变化大要注意防病
记者昨天从省城各大医院了解到,受气温变化较大,忽热忽冷的影响,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市民以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史的老年人居多。受气温影响,患呼吸道疾病的儿童也开始增多,这其中以普通感冒居多。省儿童医院呼吸科专家说,春季是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免疫力较低的儿童最容易“中招儿”,家长应提高警惕。
省二院心血管专家提醒老年人,目前正值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应当关注天气变化,注意御寒保暖,多捂捂。一些习惯清晨外出锻炼的中老年患者,应晚些出门或准备足够的御寒衣物,从而避免因温差过大而诱发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