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和那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他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
从今天开始,河北日报推出长篇通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为主题,从心系民生、实干实政、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转变作风等5个方面,真实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使人们从中得到启迪,汲取力量,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切实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本台从今天起对这一系列长篇通讯进行摘要播发,下面摘发第一篇《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1982年3月25日,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的习近平,被石家庄地委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到任伊始,他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全县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斤的三角村是习近平调研的首站。可习近平没想到,大家说到生活上的首要问题竟是"粮食不够吃"。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定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全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600万斤,交完征购,再扣除种子、饲料等,留下的口粮已经远不够百姓填饱肚子。由于保征购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地里只能上茬小麦下茬玉米。
1981年底,全县人均收入仅140多元,每天只有4角钱。
习近平分析正定当时的现状是:"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交的粮食越多,群众收入越低,实际是个’高产穷县’!"
在一次县委的小型座谈会上,习近平说:"绝不能光讲粮食生产、光讲高产粮,不讲经济效益。""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咱们这些领导对不起江东父老。"习近平的思考和提议与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吕玉兰不谋而合。因此,习近平与吕玉兰一起,跑省进京,向各级相关部门反映这一问题。中央很快就派人到正定,与省、地两级相关部门联合组成了调查组。经过核查,调查组把正定粮食征购的实际情况摸清了。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
这一减,三角村村民家的饭桌上多了白面馒头,少了红薯干。
这一减,正定棉花种植面积很快由1万亩增加到19万亩。
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习近平还在14.3万亩河滩地上做起了文章。他提出,重点种植林果、花生、瓜菜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在习近平的指导推动下,当时的西柏棠公社塔元庄大队积极在河滩地上发展起棉花、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开发利用河滩地100多亩,一亩地就为农民增收约300元。经过这样的"减"和"增",1983年,正定县农村人均收入达到358元,同比增长52.3%。
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作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正定,习近平从政伊始,就是这样实践的。
解决了高征购问题,发展多种经营与商品生产有了空间。但习近平发现,当时全县干部群众中却普遍存在着"想富不敢富、想富不会富、想富不能富"的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定从事农业的人口占70%,从事其他行业的占30%,工农业总产值里农业占70%,其他占30%。习近平认为,应把这两个比例颠倒过来,让70%的人去搞多种经营,让工业、副业、旅游业收入占70%。这样群众生活才能改善,经济才能发展。
1983年10月,习近平就任县委书记。两个月后,他就主持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大型商品生产会议发展商品生产三级干部会议,会期长达5天半,590人参会。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继续放宽政策,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有更多的发展余地,这是时代的要求,党的要求,农民的希望"。在习近平的主持推动下,县委和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984年3月7日,县委《关于大力发展"两户一体"的几项规定》提出,"对于取得显著成绩的’两户一体’,由县政府为其颁发光荣证,并予以适当奖励"。
1984年4月4日,县委办公室《关于认真检查对待专业户的一些错误做法的通知》提出,"对’两户一体’进行打击、刁难、阻碍的,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各级都要为’两户一体’撑腰"。习近平提出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搞试点、开现场会引导人们在自家院里搞副业,一批致富能手出现了。
习近平深知,教育兴,人才兴,事业兴。早在1982年春,习近平开始分管教育工作后不久,就建议并部署了对全县学校危房的一次大普查。普查结果令习近平吃惊。全县200多个村的中小学校,竟有3500多平方米的校舍是危房,万余名小学生常年趴在水泥板课桌或者土坯台上上课,4万多名中小学生自带板凳,大部分校舍陈旧,教室窗户无玻璃,冬天无取暖设备……
为了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习近平提出,打破"教育是教育局的事,与公社、大队无关"的思想,实行"谁家的孩子谁抱"。为掌握全县校舍危旧情况和修缮进度,习近平一有时间就去转学校。近的骑自行车,远的开车去,一转就是好几个村。哪个村、哪个学校、哪一间教室是危房,危到什么程度,习近平都要在笔记本上一项不落地记下来。
1984年夏天的一天,习近平从北京乘火车返回正定。途中,铁路工作人员查票,发现车厢里一对小姐妹上车没买票。姐妹俩解释,自己是湖北黄石人,去唐山投亲未果,实在没钱买票回家了。习近平听了姐妹俩的诉说,主动掏出钱来为她们补了票。两个小姑娘拉着习近平,坚持要恩人留下姓名地址,说将来一定去还钱。习近平只好告诉姐妹俩:"我是正定县委办公室的,我姓习。"
后来,这对姐妹真的找到正定县委大院,可令她们没想到的是,习近平竟然是县委书记。最后,习近平不仅没要她们还车票钱,还又掏钱送她俩登上回家的火车。
这件事,被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写进了怀念习仲勋的文章《我用微笑送你远行》中,因为她十分欣慰,儿子能像父亲一样,"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