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读”于丹 争“议”于丹
发布时间:2012-11-18 21:50:57 来源:新闻夜班车


凭着《〈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的讲演和相关书籍的出版,于丹一夜走红。人们在争“读”于丹的同时,也在争“议”于丹。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于丹北大被赶下台,可以说是对待于丹的两种态度的集中爆发。

《论语》、《庄子》存在了两千多年,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也持续了两千多年,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于丹的见解,其实也是这种争论的继续。但是这种个人化的理解和感悟,再加上强大的央视传播平台,让于丹在国内几乎是一夜成名,甚至还得了个“文化超女”的头衔。

读者对她的批评,有的是学术上的,也有非学术上的。在一些学者看来,《于丹〈论语〉心得》存在着不少的常识性错误和曲解成份,因此她只能算是学术“超女”,而不是学术大师。而且他们担心,这种借着媒体、对《论语》的喜剧性解构,会谬传千里,贻害无穷。而后一类批评中,言辞更是犀利,有的说她“不学无术”,有的说她“文史功底等于零”、“不如一个初中生”,甚至说她是“文盲”等等。当然也有很多读者认为,于丹把孔子和庄子的思想通俗化,选择其中有益于今人的内容,按她的理解给予浅白的宣讲,对其进行正面的弘扬,于古于今,都是有益的。

以上两种对待于教授的态度,自打“于丹热”开始就一直在发酵着,持续着。最近的一次有关于丹的争议,是中国作协打算发展于教授为会员。而这次于教授北大讲堂被赶下台,更是对其两种态度碰撞的集中爆发。

其实,北大讲堂这事不怪于丹。观众的作法能理解但有些过分。责任主要还是在主办方这里,这种场合,他们是不应该请于丹出来的。于丹是否真得懂昆曲先放一边,问题是她平时是以心灵鸡汤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的。一旦走这条路,在观众、读者的心中也就定型了。但是我们要知道,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心灵鸡汤。尤其中国那些传统的东西,几百年的文化底蕴摆在那里,如果真的走进那个殿堂,对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顿时就感到浅薄了。所以,有些问题、有些场合,还是不要开口太随意的。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