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夜”教你观测牛郎织女星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牛郎与织女是民间的一种叫法,其实在天文学上牛郎星的中文名为河鼓二,而织女星称为织女一,他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亮星。
当夜,可找一处不受城镇灯光影响的安全地方,最好是在天黑后1~2小时,仰头静望,在头顶附近,银河中间与两边有3颗明亮的星星,其中最亮的一颗呈青白色,她在银河西北边,这就是织女星。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的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
另一颗亮星在织女星的南偏东方向,即银河的东南边,他就是牛郎星。牛郎星是颗微黄色的亮星,在他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相传是“牛郎”和“织女”的一对儿女。
天文专家表示,牛郎和织女虽然每年七夕都要上演鹊桥相会的好戏,但实际上,他们永远不会相会。因为二者相距约16光年,即约151万亿公里。
天文专家提醒说,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是相对恒定的,“七夕夜”也不例外,彼此的距离不会在这夜缩至最小,因此,在此后的3个多月内,如果天气晴朗,人们依然可在苍穹寻觅到二者的浪漫踪影。
今年“七夕”为啥比去年早10天
细心的公众会发现,去年的七夕节出现在阳历8月23日,这意味着今年的七夕节比去年提前10天到来,而明年对应的阳历日期是8月2日。同样是七夕节,为什么阳历的日期会差这么多天呢?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解释说,七夕节属于我国现行农历中的一个节日。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3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季节错乱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用增加“闰月”的办法,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赵之珩强调说,“但不论‘闰’哪个月,七夕节的阳历日期都在阳历7月至8月之间徘徊。”
传统过法:穿针引线赛乞巧
当鲜花、礼物、西餐成为不少情侣欢度佳节的方式时,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的传统过法是“穿针引线赛乞巧”。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更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在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方式大多是几十家的少女聚在一起穿针引线,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摆上些瓜果,赛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施立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