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碘盐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2-10-30 22:25:28 来源:新闻夜班车


吃“碘盐”不会致癌,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人该吃碘盐,什么人不该吃我们也清楚了。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的?为什么要吃?一起来看下“碘盐”的“前世今生”。

碘是一种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营养素。它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的含量平均仅为30mg。尽管其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和神经系统发育所必不可少的。

人体一旦缺碘,就容易导致碘缺乏病。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脖子病”,此外缺碘还会引起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胎、儿童智力缺陷等。该病分布广,全世界约有110个国家都有此病的流行。据估计全球受碘缺乏威胁的人群约为16亿。我国除上海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区。再加上人体的碘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供应,而且必须每天摄入,因此必须找到一条既安全有效、经济方便,而且还要简便易行的补碘办法,“碘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据了解,50—60年代,一些省份比如我们河北省开始用碘盐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1960年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后,推进了部分省的食盐加碘工作,并于1973年在北方病区全面推广碘盐,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南方病区也开始使用碘盐,至此全国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都以政府行为推广了碘盐。1979年国务院以国发(1979)296号文件下发了“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暂行办法”,这是第一个食盐加碘的法规性文件。1993年国务院召开了“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发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这些文件正式宣布在我国实施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并以法规形式强化了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政府行为。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