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公布了2019-202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评选结果。4K超高清纪录片《滹沱筑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凭借准确的站位、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影像,从220个入围终评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这一奖项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国家级政府奖,也是全国广电行业最高的政府奖项。
《滹沱筑梦》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和石家庄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展现了母亲河滹沱河“因河而生、因水而兴”的厚重历史、“因污而废、因治而成”的生态修复历程和新时代的华丽嬗变,体现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不懈努力,表现了石家庄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炽热情怀和追梦进取的奋斗精神。
市委领导对本片的创作高度重视,要求政治站位高、制作标准高、宣传平台高。要求摄制团队紧紧围绕主题,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创作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力作。同时做好宣传播放工作,使这部对母亲河的致敬之作广泛传播,把石家庄厚重的历史文明、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坚定的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滹沱河、了解石家庄,提高石家庄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石家庄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市委宣传部与摄制组组成创作联合体,谋划创作思路,推敲策划文案,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听取各方建言,完善纪录片脚本。宣传部指导摄制组寻找本片之魂,围绕水的变化谋篇布局,展示滹沱河和城市因水而兴、因水大而患、因无水而废、因治水而充满希望的历程和交织关系。
在目前广电行业生存异常艰难的大环境下,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坚持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作用,组织最佳摄制团队,发扬“钉钉子”精神,举全台之力创作出这部值得典藏,可作为城市名片反复播出的精品力作。
《滹沱筑梦》以三集90分钟的篇幅,全景式展现了滹沱河的沧桑巨变,讲述了一条河与一座城的故事。摄制团队历时6个月拍摄,从滹沱河源头探起,走遍整个流域。《河水有声》《激浊扬清》《大河筑梦》三个篇章用生动、宏大的镜语叙事,讲述了滹沱河的源起、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生态修复历程,将惠及滹沱两岸人民的成果以大美细腻的画面展现出来,展示出新时代滹沱河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质朴踏实的城市形象以及令人憧憬的宏伟蓝图。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展示石家庄市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中的生动实践样本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石家庄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其“知之深 爱之切”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全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以及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等诸多举措和成果中,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无疑是最生动、最有成效、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样本。
20年来,石家庄市锲而不舍地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让一条大河蜿蜒于城市之间,碧波荡漾,大美壮阔,成为石家庄市最靓丽的名片。城市“因河而生、因水而兴”,母亲河“因污而废、因治而成”,一座城与一条河命运与共、息息相关。尤其是今年以来,石家庄市大力实施拥河发展战略,坚持全域统筹多规合一,着力打造海河升级版的高水平生态经济带。滹沱河未来可期,必将释放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产业、文化和景观之河。
作为宣传工作者,以文艺精品见证和参与母亲河建设,记录她的沧桑巨变与美丽容颜,既是责任也是光荣。在创作过程中,摄制团队始终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整部纪录片创作的核心指导精神,从历史维度、生态维度、发展维度去展现这些理念在石家庄市的贯彻落实。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竦峙争高峰。滹沱河生态修复使其由一条城市边缘河流成为城市的中心河流,在生态功能、滨水景观以及公共空间塑造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有了滹沱河的石家庄拥河发展,因水至美,正在向绿色人文、活力多元、开放高效、城乡共融的幸福之城迈进。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滹沱河生态修复的示范效应,正在辐射到石家庄区域内的山山水水。对滹沱河的生态治理,也催生了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见证着石家庄产业转型的足迹。以滹沱河为纽带,石家庄发掘两岸特色资源,构建差异化的产业布局,通过十六个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改善区域生态和投资环境,提升沿线城市品位,带动周边城镇土地增值,促进产业转型。滹沱河两岸多种经济要素被激活,形成新的产业活力带。
纵观三集整体布局,始终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无论是内容选择,还是靶向定位,无不体现着绿色发展理念在滹沱河两岸的落地生根。
挖掘典型人物和生动故事,创新形式运用多种手法展现母亲河悠久的历史文化
纵观全国,近年来以河流为载体来体现生态文明变化的纪录片为数甚多。在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的评选中,《滹沱筑梦》能得到广大专家评委认可,能在国家级别的评审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自身所具备的生动故事、丰富影像和创新形式。
摄制组多次推敲纪录片文稿,提出解说词语言要有“隽语”的感觉,要娓娓道来。语言风格要平实、平和,和观看纪录片的人站在同一个角度,像《话说长江》一样增加亲切感和趣味性。
就如何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宣传部组织摄制组主创人员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商,提出要“删繁就简三秋树”,围绕主题高度提炼,找寻与水的兴、患、废、冀等变化紧密相关的故事,展示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有效化解的故事。讲故事要放到整个石家庄市大生态的范围,有大滹沱河的概念,呈现石家庄人的生态理念。
对这片土地知之愈深,则爱之愈切。无论是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还是历时20余载的生态修复和建设过程中,滹沱两岸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滹沱筑梦》坚持平视视角,选用真实生动的人物,以平实的语言,传递人们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石家庄的眷恋和希望之情。
在纪录片脚本基本确定后,摄制组向全市各单位、各县市区征集与滹沱河有关的人物、故事和亮点,包括但不限于各地与滹沱河有关联的历史名人、对滹沱河古今变迁了如指掌的人物、沿河两岸的历史遗迹、各县县志记载的与滹沱河有关的内容、各地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人物故事、与这条河有特殊情感的人物、建设岗南黄壁庄水库的参与者、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在向绿色发展转型方面的典型人物、因滹沱河生态修复而受益的人群、依托滹沱河获得新发展的人物、各地在滹沱河生态修复后谋划推进的新项目特色产业等等。
摄制组对滹沱河沿线县市区一一走访,行程上万公里,拍摄4K素材5万多分钟,挖掘出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故事。
参加过黄壁庄水库修建的崔志军,在回忆当年施工的艰苦环境时,用充满深情的乡音娓娓道来。人们在他的话语中,又感受到了那火热的建设现场和豪情万丈的激情年代。
在表现华北地区地下水严重匮乏时,晋州市周家庄村民彭茂余来到村里仅存的那口枯井前,缓缓转动起早已废弃多年的辘轳。吱吱呀呀的辘轳声,空空的水桶,快速消逝的井水,生态变化之快无不让人倍感惋惜。这个故事,也更加印证了两岸人民对青山绿水的渴盼和滹沱河生态修复的时不我待。
在展示滹沱河生态修复之后的变化时,镜头呈现的依然是普通人的故事。市民宋艳辉和骑友们骑行在宽阔的滹沱河生态走廊,欣赏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珍稀鸟类相伴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在河畔跳起了舞蹈。平山县下槐镇老支书封开祥又能像六十多年前一样,在自家农田里种上成片的水稻,成为北方地区的独特风景。而鹿泉区东升村村民秘喜海更是合不拢嘴,家门口的土地种植中药材后成为香饽饽,崭新的旅游农业发展样态正在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愿景,正在滹沱河畔的一座座村庄里变成现实。
一个个故事在滹沱河波澜壮阔的画卷上娓娓道来,跃然于屏幕之上,人物形象可触、可感、可知,形成了真实、渐进的叙事效果。
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基本构成要素,以视觉形象传播信息是电视的最大优势。摄制组十分重视镜头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如在拍摄放河灯这场戏时,摄制人员多次奔赴现场查勘日落时间、地理环境、水流大小和光线变化等。在拍摄时对传统河灯予以适当改造,选择当地小学生作为主要人物。河流上的数百盏灯火夺人眼球,隆重的仪式感体现了滹沱河文化的历史感、厚重感和传承感。
在展示家蚕陶俑模型时,画面中的人物仪表端庄,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对文物的敬重,也拍摄出了对历史的尊重感和隆重的仪式感。运动加特写镜头的运用,表现了陶俑的珍贵和其自身所含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在展现正定古城历史风姿的时候,除了常规的古建筑外,摄制组绞尽脑汁,利用摄像机先拍摄好开元寺考古现场,然后在旧屋、房梁、水井等画面的基础上加入后期三维动画制作,根据考古结果合理复原出一幅幅唐宋时期生动的生活画卷。这一组画面的运用,让看过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2020年10月26日,《滹沱筑梦》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四个频道同时播出,随即一度成为石家庄人交口称誉的对象。在“无线石家庄”“石家庄发布”等新媒体平台上线后,3天内全网播放量超过100万次。
《滹沱筑梦》也吸引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河北大学等多名专家在看到本片后撰写了评论文章。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等高校中,本片也成为师生们观摩学习的一部佳作。在“2020美丽中国微电影盛典”评选中,该片获特别奖、最佳导演奖两大奖项。而能在2019-202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这份荣誉不止属于创作团队,也是对石家庄城市文化的一种肯定,是对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者和石家庄人民的一种激励,更是给予这座城市的一个大写的“赞”字。
与此同时,《滹沱筑梦》通过展示滹沱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供了广阔路径,也对全面把握石家庄历史文化、准确定位石家庄文化形象、树立石家庄文化自信起到了促进作用。
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今日石家庄》
文/赵永海 作者系《滹沱筑梦》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