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黑鹳“静静”(右)和它的配偶一起回到滹沱河上游的绵蔓河湿地。受访者供图
7月29日清晨,雨后初晴。滹沱河上游的井陉县绵蔓河湿地,水面上碎金点点,几只黑鹳正在浅滩悠然踱步。
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高玉喜举起望远镜,在水面细细搜寻——他在等一位特殊的“家人”,那只后脑勺总翘着一撮标志性羽毛的黑鹳,名叫“静静”。
五年光阴流转,这只鸟儿的命运,早已与这条母亲河紧紧相连。
2020年8月,一只才四个月大的小黑鹳被送到救护站,高玉喜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小家伙后脑勺上烂了个鸡蛋大小的洞,虚弱得连头都抬不起来。
“整整忙了五六个钟头,给它处理伤口。”现在回想起来,高玉喜语气里仍带着疼惜。他们给这只鸟取名“静静”,寄托着让它安静康复的愿望。
起初二十多天,“静静”连吃东西的力气都没有。工作人员把泥鳅打成肉泥,用针管小心翼翼喂到它嘴里。“夜里轮班守着,就怕它撑不过去。”高玉喜说。
精心照料下,“静静”奇迹般康复。2021年5月19日,是它重返蓝天的日子。笼门打开,它振翅飞向湿地深处,却又几次盘旋飞回,仿佛诉说着不舍。最终,它背驮着小小的卫星定位器,消失在滹沱河广阔的怀抱中。
从此,高玉喜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静静”的踪迹。屏幕上那个移动的小点,北抵涞源,西至平山,南达赞皇,东到藁城……是“静静”探索世界的足迹,也是高玉喜心安的寄托。
然而,2023年夏天,信号突然消失了。“心像被揪住了,就怕它熬不过风雨。”此后的700多个日夜,这份担忧一直压在高玉喜心头。
今年5月19日清晨,高玉喜的望远镜像往常一样缓缓移动。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猛地跳进视野——那撮独一无二的翘毛!
“是‘静静’!它回来了!”高玉喜脱口而出,眼眶瞬间湿润了。更让他惊喜的是“静静”身边的景象:一只健壮的黑鹳相依而立,几只幼雏正笨拙地学着觅食。失联的日子里,它不仅安然无恙,还在母亲河畔开枝散叶了!
“静静”的故事,是滹沱河重焕生机的生动注脚。
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如今,在滹沱河观测到的黑鹳数量,已从2019年的40余只增加至200多只。从候鸟到留鸟,它们的稳定栖息是对生态改善最有力的印证。
滹沱河一度断流,土壤沙化。2017年,石家庄启动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对109公里河段实施系统修复,两岸新增绿地10289公顷,形成生态水面2292公顷,沿线地下水位回升约5.5米。
水清岸绿,飞鸟翔集。如今的滹沱河,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220多种上百万只鸟儿在此停歇,连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都成了“常客”。
就在几天前,又一只康复的黑鹳从这里起飞,消失在苇丛深处。这是救护站放归的第9712只鸟儿。高玉喜看着它矫健的身影,一如五年前目送“静静”。
编辑:梁堃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