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时节,鹿泉区李村镇后东毗村的百亩红薯迎来丰收季,沙土地里的“金疙瘩”让田野间满是喜悦。
广阔的田垄上,一台红薯收获机缓缓驶过,翻起的泥土中,一个个饱满、鲜亮的红薯接连“破土而出”,整齐地铺在田埂上。村民们紧随其后,忙着分拣、归堆,指尖翻飞间,丰收的忙碌与热闹在田野间蔓延。
“现在我们一边刨红薯,一边同步分拣,个头大的直接当商品薯卖,小一些的就用来做红薯脯、红薯条,一点也不浪费。”吉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吉武介绍,今年合作社共种植了400多亩红薯,涵盖“烟薯”“西瓜红”“石甘一号”“冰糖哈密”多个品种,“其中‘石甘一号’和‘冰糖哈密’产量最高,一亩地能收六七千斤。”
不同于其他农作物,红薯格外“偏爱”沙质土壤。后东毗村的沙地疏松透气,既能让红薯块茎自由膨大、保持匀称形状,又能促进糖分充分积累,造就了当地红薯颜色鲜亮、口感香甜的独特品质。
不过,今年雨水偏多,给红薯种植带来不小考验。但常吉武的红薯依旧实现高产,秘诀就藏在科学种植技术里。“今年降水多,好在我们的红薯大多种在沙地里,还采用了‘大垄双行+地上覆膜’的模式。”常吉武解释,这种方式既能抗涝又能抗旱,“下大雨时,雨水会顺着垄沟渗走,不会淹到红薯根部,有效避免了块茎腐烂。”
沙土地的天然排水优势,搭配覆膜技术,为红薯高产筑牢了根基。从最初的百余亩试验田起步,如今常吉武的红薯种植规模已扩大到数百亩,种植范围也从宜安镇延伸至李村镇、黄壁庄镇。经过多年摸索,吉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还走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从红薯育种、种植、收获到加工销售,合作社全程为社员提供技术服务,一头稳住销售端,一头保障种植端,让农户种得放心、赚得踏实。
一个个小小的红薯,不仅凝结着农民的辛勤汗水,更播下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如今,曾经的沙土地变成了“聚宝盆”,乡亲们的日子也愈发甘甜。
“除了卖鲜薯,我们还搞深加工,把红薯做成红薯汁、红薯酒、红薯挂面,延伸了产业链。”常吉武说,合作社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像今天就有30多位当地村民在这儿干活,一人一天100元钱,当天结账。合作社实实在在帮大家增加了收入。”(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杜倩倩)

编辑:齐永涛
责编:孟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