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礼貌”正在慢慢“毁掉”你的孩子,家长们却在沾沾自喜
发布时间:2021-07-01 10:37:15 来源:欢妈妈育儿

中国自古以后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也留下了不少关于礼仪方面的典故,至今仍被广泛流传。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非常注重礼仪方面的培养,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教会孩子懂礼貌。

虽说一个懂礼貌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重和欢迎,但有些“中国式礼貌”却并不值得推崇,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较大的伤害。

强制孩子懂礼貌,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乐乐今年10岁,是一个性格十分开朗的小姑娘,不仅能歌善舞,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在学校很受同学和老师的欢迎。

有一次,奶奶带乐乐去亲戚家串门,吃饭时奶奶怂恿乐乐给大家跳一支舞,可乐乐却十分抗拒,觉得很不好意思,胆怯地一直往奶奶身后躲。

或许是奶奶觉得很没面子,认为乐乐让自己丢人了,于是便训斥乐乐说:“你怎么真没没礼貌,让你给大家跳一支舞,你躲什么?真没用!”

乐乐听完奶奶的话非常伤心,自尊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回家之后一直闷闷不乐,感觉像丢了魂儿一样,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甚至还开始刻意地疏远奶奶。

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在家长眼里就是“没礼貌”吗?

其实,生活中像乐乐奶奶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有时候他们会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就会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礼貌。

当然,有时候出于礼节,家长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也很正常,但如果不能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对孩子来说很可能会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所以,有时候家长们所认为的礼貌,不一定是真的礼貌,而这种礼貌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这几种“中国式礼貌”正在慢慢毁掉孩子,家长们却在沾沾自喜

1、强迫孩子“礼让”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强迫孩子去礼让,比如在家庭中父母要求年龄稍大的孩子让着小的,在外面要求自家孩子让着其他小朋友等。

其实,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从本质上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意愿。教育孩子礼让本没有错,但家长们要明白,礼让是相互的,只有互相尊重、互相谦让,才是真正的“礼让”,而不是孩子单方面的付出。

2、过分自谦

有些家长在面对别人夸赞自己孩子时,总是说“他根本不行,哪里比得上你家孩子”、“他只是运气好,瞎猫碰上死耗子”等等。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家长说这样的话时,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而孩子的心思又比较敏感,他们很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在家长眼里就是一个失败者,慢慢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所以,过分自谦其实就是一种间接伤害孩子的行为,而家长们却不自知。

3、强迫孩子称呼别人

家长带孩子出门遇到熟人时,总会要求孩子向他们打招呼、问好。如果孩子没有按家长要求的去做,家长就会训斥还是说“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你这孩子真不懂事”等等。

家长们不明白的是,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去称呼别人,只不过是对他们还不熟悉,产生了防备心理。要相信孩子遇到熟悉的人,不用家长说孩子也会主动打招呼、问号。所以,家长们要理解孩子,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去称呼别人。

孩子“没礼貌”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长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有些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出没礼貌的行为,就是因为家长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明明是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家长非要强迫他们去做,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肯定会下意识地拒绝。

所以,家长们要适当地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导致了孩子表现出没礼貌的行为。

2、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

很多孩子之所以表现出没礼貌的行为,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比如,有些家长当着别人的面,让孩子称呼别人、向别人问好,离开之后又跟孩子说别人的坏话,那么孩子下次与人见面,自然会表现得很没有礼貌。

如果家长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根本不需要家长去强迫,就能够做得很好。

编辑:周欣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