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孩子上的是所谓“牛校”还是“普校”,真正能让孩子处于教育高地的始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海拔。怎么看待学校教育的优劣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家庭教育要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寻找孩子自身优势和特长
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大变样了,教育理念已经由原来的扬长补短改为扬长避短,仅仅是补和避两个字的差别,整个理念却发生了很多变化,更加提倡有弹性、全面的、多样化的教育观。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说:“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正确选择,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那如何能寻找和发扬孩子的优势呢,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进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谁能比父母更能准确了解孩子的天赋?父母是最有说服力的榜样和导师。通过参加各种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从各个维度上进行发展,找到孩子的优势和特长。让孩子多方面评估自己,全面发展,而这些更全面的维度在孩子以后的工作中会让他更加顺利。
充分发掘家与校的资源优势
不管上的什么学校,要自问是不是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优势,是不是充分发挥了家长的资源。记得听过一位普通学校校长的讲座,他说普通学校各方面确实比不上名校,但是,学校现有的资源,你们利用了多少?你把老师讲的知识学到手了吗?其实普通学校的家长也是有很多资源和实践机会的,那我们有没有好好利用呢?进入普通学校的孩子,大多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那些思维活跃但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进步会非常快。这需要父母及时与老师沟通,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目标的设计与方法的训练,如何“利用”好,“挖掘”好老师这个资源,是父母与孩子必须共同探讨和践行的内容。
父母的理念决定孩子的未来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上了“普校”,就算在年级里排名前十也没用,将来也上不了好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这样的理念如果传递给孩子,孩子是没有任何动力来学习的。还会这样认为:反正我父母都这么想了,我为什么还要再努力?更可怕的是父母把未来还给安排了,比如给孩子买了房,工作甚至都安排好了,那孩子更不需要拼搏了,非常大的可能是茧居在家,反正你们都安排好了,我也不用努力啊。所以让孩子“输”的不是上了什么学校,而是父母丧失了对孩子的希望。
成为有品的人比成为学霸更重要
只要孩子能够有持续学习的信念,他最多只是在当下,学习成绩没有跟上,不代表以后没有未来,更不代表未来的工作会差。有调查表明,普通学校毕业的孩子不见得比“牛校”毕业的孩子差。只以学习为唯一目标的人,有可能上了大学后,认为终于可以不用再学习啦,因为以前的学习都是为父母学的,这下自由了,然后大学荒废。也有读书读成书呆子的,相比读书这一种能力,能力全面发展更重要,就是常说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尤其是参加工作后,在职场上比的不仅仅是学识,更有人品,更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多种学习方式补齐差距
可以用网络资源补充教育,但我们并不提倡要上课外班、补习班,而是发现孩子学习的偏差知识点,让孩子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补充。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技术,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尽最大可能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学校是“普校”还是“牛校”不是绝对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观。父母用心陪伴孩子成长,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家庭教育的“点金”,即使上了“普校”,孩子一样可以拥有不普通的人生。
编辑: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