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日)是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生日。因此,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这天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来关注当下儿童阅读的情况。
根据2020年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36本。2009年,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阅读状况,首次纳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调查范围。将两份相隔11年的报告对比,可以发现,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量有非常明显的提升。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人均阅读量从8.66本上升到12.79本,11年间多了4本;9—13周岁儿童从6.98本上升到9.33本,11年间多了2.3本;0—8周岁儿童阅读量提升最大,从3.11本上升至9.54本,11年间翻了两番。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阅读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亲子阅读越来越受重视。在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有94.3%的家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远高于2011年的85.9%。第二,有声阅读占比高,增长迅速。未成年人的听书率达到34.7%,比2018年提高8.5个百分点,高于成年国民的听书率30.3%。
专家指出,当前儿童图书市场种类繁多,挑选图书的时候需要家长的有益引导,为儿童健康阅读保驾护航。
由于担心童书中出现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有家长整理出“排雷书单”,同时也有不少人并不认同这样的选书方式。
专家指出,要解决童书难选的困境,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儿童理解、消化复杂信息。
专家称,家长需要参与亲子阅读过程,在遇到不适宜的内容时及时引导,帮助孩子们分清书籍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培育思辨能力。
此外,只重视经典名著的“作业式”阅读,可能会扼杀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提醒,阅读不该带有功利色彩,养成从兴趣入手的读书习惯。
编辑: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