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宋溪漫画
今年寒假因疫情提前开启,线上辅导班因此格外火爆。据法治日报报道,很多中小学生早早被家长安排了各种线上校外培训课程:北京市民苏萍的女儿只有5岁半,却要背负一周10节课的任务,包括数学培训、外教口语、绘本阅读等等;市民成浩已给12岁的女儿制定了寒假计划,其中的线上课程包括英语阅读营的线上体系课、初一数学以及PET考试冲刺班;市民杨斌的儿子正在读七年级,整个寒假被培训班填得满满的,每周只有一天空闲,仅其中一科的寒假课时费就达1万元。
课外辅导如此火爆,首先“归功于”教育机构不遗余力地营销推广。“辅导班不培养你的孩子,就培养他的对手”,这样的营销,总能一下抓住家长的心理,传递不进则退的焦虑。视频网站上情景剧式的教育类广告更是铺天盖地,一家教育机构竟编排了家长没报辅导班、被女儿逼问“人家都是北大清华毕业的老师带队授课,你为什么不给我报”的离谱剧情,引发不少网友反感。
辅导班统一兜售焦虑,不少家长也心甘情愿地买账。大多数家长都曾饱尝应试教育的滋味,“起跑线”思维在他们脑中根深蒂固;再加上教育类广告话术的四面夹击,许多家长为孩子设定了在寒暑假“弯道超车”的学习目标,恨不得以分秒规划孩子的假期课表,甚至因为上课经验颇丰,对哪个机构最擅长哪门课程了解得“门儿清”。
家长向教育机构支付的一张张高额消费单,就是孩子一门门额外的功课、一张纸写不完的作业。父母的拳拳之心可以理解,但寒假本是在校学习了一个学期孩子们期盼的休息时光。设立寒暑假,正是考虑孩子劳逸结合,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该被各类培训班填充,成为教育机构捞钱的档期。再说,用孩子的超前学习和超长奋斗,来缓解家长内心的焦虑,这个买卖真的划算吗?有家长让一名5岁孩子提前学习加减乘除,这是典型的幼儿小学化,是教育部门严令禁止的。
1月28日,教育部发布提醒,要求加强寒假期间校外培训场所疫情防控和规范管理工作,其中特别提到,校外培训行为不得超标超前培训加重学生负担;学生家长也要科学、适度安排孩子寒假学习、生活和锻炼,不过度施加压力。教育部此前发布的《2021年寒假中小学生和幼儿健康生活提示要诀》中也指出,要引导中小学生和幼儿合理安排假期防疫、生活、学习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生活。作为家长,有责任知道孩子身心的健康、性格的健全、视野的开阔,并不比知识的储备次要;更有义务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成长的规律,不以家长的权威强行扭曲和打破。
面对教育机构的“广告大战”,家长要保持冷静,教育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别让培训班挤走孩子的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