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尼尔森有一本书,叫《正面管教》。是本好书,但很多家长看到“管教”二字,总觉得有点碍眼。
这两个字在汉语中,是有某些特殊含义的。
提到管教,容易让人想到教鞭。尼尔森的本意远非如此,可能翻译实在找不到更贴切的词儿了。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把“管教”二字,换成“影响”两个字,效果会好得多。
问题是——如何影响?
01、你的样子,就是影响
看过一个小视频,一位妈妈挺爱嘚瑟,丈夫和女儿在前面走路,摇摇摆摆,姿势可爱,她在后面偷拍:“果然是爷俩,走路都一模一样!”
什么叫影响?这就叫影响。两三岁的娃娃,背着手,踱着步,漫步幼儿园,姿势宛如养老院,这不是段子,是影响的力量。
气质不是学出来的,是影响出来的。
当然,咱得有内涵,得看内在,不能光看表面的东西。
内涵的东西,也能互相影响。
02、你忙工作,孩子就忙学习;你忙游戏,孩子忙手机
有一个搞生物研究的工程师,每天忙得很,经常把工作拿到家里来做,回到家,基本上没时间陪孩子。
可女儿偏偏很黏人,整天黏着他。没办法,他只好耐心地对女儿说:“你可以在我房间里随便玩,但尽量不要打扰爸爸哟!”
只要爸爸回家,吃完饭,她就跟爸爸一起,泡在书房里。
爸爸查资料、写论文,也不理她。女儿倒也自得其乐,原因很简单,书房里一大堆“图画书”啊。
这些“图画书”,都是爸爸的生物学资料。有些浅显易懂,也很多虽然深奥,但图文并茂,看上去很有趣。
女儿一开始随便翻翻,后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复杂的书也能看了。
不知不觉中,女儿成了同学们中间的“生物小专家”,在一次全国性的生物学竞赛中获了大奖。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位爸爸“管”孩子了吗?“教”孩子了吗?都没有。他只是让孩子沉浸在书房里面,然后,各忙各的。无形之间,孩子竟然“自学”了大量生物知识。
强迫孩子去学,一定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
03、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除了家人,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一个家庭,从外地搬到北京之后,搬了好几次家。但每次搬,标准都只有一个:
必须在北大、清华等名校旁边,目的是让孩子能经常去名校看看,被学霸们熏陶一下。
最终,他们的孩子,如愿以偿,考入北大。
这个故事,被誉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我们当然没必要非住在名校旁边,那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学区房价格疯涨;但给孩子创造一个他能感受到、能触摸到的环境,很有必要。
比如,家里要有书,书要有人读;要经常去图书馆,条件允许,在图书馆做作业也不是不可以;别人旅游去景点,可很多大学校园风景优美,何不去逛逛呢?
环境的影响,比你苦口婆心的“管教”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