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过一篇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博士写的文章:《养育孩子:6岁前用心,6岁后省心;6岁前省心,6岁后操心!》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师也特别看重6岁之前对孩子的教育,她曾说过:
孩子6岁前要管好,不然以后就管不了了。
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
那么,孩子6岁前,为什么要“狠心管”?家长要怎么“狠心管”呢?
6岁前千万别对孩子百依百顺
李玫瑾老师在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滞后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管的时候,其实问题早就出现了。
因此李教授在演讲中多次提醒家长: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儿子的,千万不要百依百顺,很多逆子都是宠出来的。(我觉得女儿也是同理的!)
6岁前孩子以接受家庭教育为主,家长一定要狠心管孩子,给他立好规矩。
6岁前要给孩子立规矩
李玫瑾老师在讲座中提到过要从这几个方面给孩子立规矩:克制任性,防止压力,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学会挫折。
比如:尊重长辈、诚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先动手打人、不攀比、不自私……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1、提前制定规则
规则一定是提前制定好、并且双方都知晓并认可的。
临时起意、随意更改,那不是规则而是家长的“强权”而已。
这一点撒贝宁的父亲就做得很好,撒贝宁曾回忆自己童年闯祸的经历。
有一次撒爸爸很生气,撒贝宁本以为要挨顿揍的,但撒爸爸却问他:你是想挨揍还是好好谈谈?
就这样,撒贝宁稀里糊涂的逃过一劫。
后来,撒贝宁又因为捣蛋吃了亏,撒爸爸才动了手。
撒贝宁回忆时说:“他用那样坚决的巴掌告诉我,不守规矩的下场,只有创伤和承受。”
2、家长要守规矩
杨澜曾说过: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其实立规矩也是一样,孩子不一定会听家长说的规矩,但他一定会看家长是如何做的。
如果家长能把“规矩”变成日常的生活方式,孩子会自己模仿的!
3、接纳孩子暂时不守规矩的现实
孩子学会一件事情是需要时间的,就像他学会喊“妈妈”之前会发出很多模糊的、咿咿呀呀的声音一样。
同理,孩子学会遵守一个规矩也需要经过很多次的错误,家长必须要接纳孩子暂时不守规矩的现实,耐心的、坚定地重复所建立的规矩,才能一点一点改变孩子。
5、正确应对孩子的“哭闹”
而当孩子因为不想守规矩而哭闹时,家长一定要狠下心坚定地拒绝他,让他明白,规矩的建立不会因为哭、闹就发生改变。
李玫瑾老师总结了一下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到“4不”:不骂、不打、不说教、不走开。
温柔且坚定的让孩子明白,我不满足你不是因为我不爱你,而是因为规矩立下了就不能轻易改变。
很多家长不知道到底该给孩子立哪些规矩?我分享一下我和儿子看的书单,大家可以参考:
1、《好孩子好品质》
主题:自信、有爱、诚实、自律、勇敢等12个好的品质
入选理由:
中国幼儿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祝士媛教授推荐说:
《好孩子好品质系列》中的故事,不仅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孩子的培养目标,而且故事生动有趣,适合孩子们阅读,这些故事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公民奠定基础。
其中“我们都要守规则”一册通过7个小故事将孩子需要在家和公共场所遵守的规矩明确的告诉孩子,帮他树立遵守规则的习惯。
2、《怎样培养孩子的关键社会能力》
主题:儿童心理,交往能力、自尊心、自律能力、情绪能力、积极主动性和亲社会行为
入选理由:
写给父母的育儿类的书大多都是纯文字的,不少宝妈都反应“太枯燥了!”、“看不进去”,所以我特意找了这套漫画育儿书。
书中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给家长提出了360个育儿“活用”建议,篇幅短、实用性高、趣味性适中。
3、《大卫,不可以》
主题:安全常识、礼貌等规矩
入选理由:
这本书是1998年凯迪克银奖获奖作品,故事中大卫是个顽皮又淘气的小男孩:他喜欢在在洁白的墙上涂鸦、把浴室变成一汪沼泽地、头顶铁锅敲得叮当乱响……
通过这种幽默而有效的方式,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安全常识,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书中只有很少的文字描述,大部分的情节都是通过插画展现的,很适合尚未识字的孩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