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小欢喜》,很好的把父母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关系呈现的出来。
乔英子跳河那一段也是整部电视剧的高潮之一,对于自己严加管教的妈妈,乔英子没有任何感激只剩想尽快结束这种关系的念头,面对自己孩子对自己的诸多控诉,母亲在一旁泪流不止,她以为孩子只有在她的管教下,才能健康成长。
只有在这时候她才明白过来,自己的管教就是一座无形的囚牢,面对这样的结果,自己也是一败涂地的。
过度管教让孩子和自己都得不到需求的满足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的满足大致分为了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对生理的需求、对安全的需求、对归属和爱的需求、对尊重的需求、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一个母亲过度的管教孩子,势必会导致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心孩子生活学习方方面的小事。
这种情况下母亲的其他需求达不到平衡与满足,好多时候你把你对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不合理的需求投射不仅妨碍一个母亲自身的发展。
其次,在你的严加管教下,孩子事事顺从你,依附于变相的满足你对自己没有满足的某些需求。
那么孩子这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在此刻似乎也不是独立的,可是他自己的需求也应该是单独存在的。他的需求也需要满足,得不到满足的个体,在很多时候会产生不良反应。
母亲和孩子的对需求的满足不应该共生于同一个个体需求的满足。
过度管教的母亲会长期压抑超我:对孩子产生歪曲投射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自我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带来的负性体验时会产生一种对现实情境的歪曲心理,类似于生理上的免疫系统。
通过歪曲自己的心理来减轻自己负性情绪的体验和感知。
过度管教孩子的母亲在很多时候就像上文所说的很多需求没有得到合理满足,这种对自我需求的满足就是本我的体现。
心理学家把人的自我分成三个部分,本我就是对自己的需求的满足的原始的自我;超我就是道德层面来自社会的约束形成的自我;自我就是平衡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而存在的。
过度管教孩子的母亲,长期就是超我对自我的压制,这种不合理的压制会产生心理层面的错误认知,更多时候表现为投射机制:就是因为孩子的存在需要自己的管教,自己才会这样很多时候做不了想做的事。
这种投射更多时候是对孩子的不满还有恨意,自己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自己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都是因为孩子的出现,让她们觉得必须放弃自己牺牲自己来过度管教孩子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这种过度牺牲与放弃一方面是来自母亲对孩子的爱,一方面是对自己孩子的投射形成的“恨意”。
所以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乔英子活的像囚犯,她的母亲在亲手建造牢笼的时候也一败涂地。
孩子需要爱的管教更需要尊重与自由
电视剧《小欢喜》的乔英子和她的母亲其实是很多中国家庭教育下母亲与孩子关系的真实写照。孩子需要管教确实无可厚非,古时候孟母三迁也有她的道理。
不过孟母迁的是阻碍孩子的发展的环境因素。现在很多母亲把外在的会影响孩子发展的环境因素很好的隔绝了,其实不然,在自以为是的隔绝下又真的可以确保孩子合理成长吗?
不过是将这些外在因素变相的通过自身来强加到了孩子身上。中国文化讲求中庸,所谓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圆就是一个度。
首先,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适度管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于父母存在的,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情感,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
很多时候你可以纠正他的错误,让他改正自己的不足,爱的管教就是不过分干涉孩子的自由。对于孩子的合理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不需要母亲的过度干涉。
两败俱伤的过度管教下的孩子可能就是下一个乔英子。
其次,就是对孩子抱有积极期待与心理,实验表明“罗森塔尔效应”下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适度的管教与积极的引导才是孩子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