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叫《懒妈妈胜过好妈妈》,虽然没看过书里的具体内容,但对于“懒妈”的概念,我极有认同感,因为我对养育孩子就是没有大包大揽,而是“懒”着过来的。
女儿今年不到5岁,很多见过她的朋友都称赞她性格温厚,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独生子女当中实属难得。了解我的朋友还会补上一句:“这点不太像你。”
必须承认,我的性子比较急躁,女儿敦厚的个性大半归功于先生。一方面,女儿先天地继承了爸爸的一些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即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先生的主动参与也给了女儿很大的影响。
与很多城市的工薪族一样,我和先生都是靠工资吃饭的人。先生是儿科医生,工作比我更忙些。但他有一个优点:靠手艺吃饭的人不喜应酬。女儿出生后,他更是下了班就回家。
女儿小的时候,我以“你是儿科医生,比我更了解孩子”为由,要求先生跟我一起管孩子。只要有时间,给孩子洗澡、换尿不湿、做辅食等工作我们都共同完成。比如给孩子洗头、洗脚、洗屁股时,我只负责抱好孩子,他则负责洗。直到现在,给女儿洗头时,女儿分配的任务都是“妈妈抱,爸爸洗”。
等孩子大了点会玩了,先生更是主动奉献时间陪女儿玩。先生天性热情、爱玩,在我看来极简单极无聊的游戏,他很快就能找到女儿的兴奋点,然后乐此不疲地逗她开心。我们简陋的出租屋里,常常传出父女俩的大笑声。
先生比我理性,虽然他同样疼爱孩子,却不溺爱。比如孩子想买一件玩具,依我的意见,能买得起就买给孩子呗,但他不。孩子小时候听不懂道理时,他会酌情购买,如果家里有了,就不再重复购买,哪怕孩子哭闹。等孩子能听懂道理了,他会和她商量:这个玩具应不应该买;如果该买,在店里买多少钱,回家上网买多少钱,我们能够省多少钱……
对此,先生美其名曰“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以此培养她的耐心,而宽容和有耐心是一个人有修养的重要表现,同时也能从小培养孩子理性消费的习惯。对此,我乐见其成。开始我还担心女儿会哭闹,但事实证明,是可以跟孩子讲道理的,并且,孩子的理解力和成长速度惊人。
一个朋友的孩子喜欢汽车,于是家里有上百辆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女儿喜欢白雪公主和小白兔,对二者毫无“免疫力”,但我们家并没有太多。我和先生——尤其是先生,一方面引导她玩别的玩具;另一方面,每当她提出要买时,就使出他“延迟满足”的招数。
一个习惯了听“不”的孩子,自然可以少些“唯我独尊”的娇气;一个为了心爱的玩具可以耐心地等待快递上门的孩子,长大之后应该也少一些浮躁吧?但愿!
妈妈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主宰着一个家庭的氛围。作为宝妈,为宝爸参与教育孩子创造友好的家庭环境,作用不可小视。这方面的反面例子也不少。
我们曾带女儿到一个朋友家玩,朋友家有一个两岁的男孩。期间,男孩因为什么事情哭了起来。当时,男孩的妈妈在忙,无暇顾及孩子,爸爸没做任何事,只是坐着和我们说话,却对孩子的大哭无动于衷。
我连忙说:先别聊天了,快去看看孩子吧!
朋友竟然说:我不管,管也没用,孩子就让他妈管。
后来,我和男孩的妈妈聊起来,问她为什么不让丈夫哄孩子。男孩妈妈解释了一番,大意是:孩子爸爸工作辛苦,自己在家也没什么事,只是管孩子这点事,就不必麻烦他了。
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
我的另一位朋友——一位曾经历过流产之痛因而有着深不见底的母爱的女性,儿子出生后,几乎包办了所有的琐事。只要关于儿子的事情,交给谁她都不放心,包括孩子的爸爸。她用密不透风的母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只依恋她一个人,连晚上睡觉,爸爸也被儿子“赶”到了书房。如果爸爸哪天想和母子俩一起睡,要商量好半天。一旦离开她,孩子就有深深的不安全感,跟周围的小朋友也很难玩到一块。而朋友的身体也累得出了状况,近来腰疼得连班都上不了,四处寻医问药。
朋友对孩子过分的保护和爱,令她的婆婆很不满,认为儿媳妇对她不信任,干脆放弃了参与养育孩子的工作,婆媳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与她们相比,我自认为做得要好很多。在先生陪伴孩子时,我一直有所作为;但在该放手时,我痛快放手,让先生分担、体会我的劳累,也增进了夫妻、父女间的感情。
比如每天晚上女儿的睡前阅读,我比较擅长声情并茂地阅读,先生却很马虎,但并不意味着这件事情只有我可以做。如果哪天我很累或者想偷懒,就会让先生来。先生虽然在盛情并茂上差了点,但他故意拿腔捏调、夸张俏皮地阅读,反倒让女儿兴致盎然,注意力非常集中。而我,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敷个面膜,看几页书,或者什么都不做,躺在床上和女儿一起“听书”……
先生第一次给女儿阅读之后,就对我说,“这活儿看着简单其实不简单啊,读几句嗓子就累了,你是怎么做到连读三本书的?”
当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并不都是成功的,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忍不住当着女儿的面争吵,但我们事后也会反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很多也需要后天慢慢培养,并非靠一时的教育可以实现的。
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和先生都愿意陪伴孩子成长,彼此理解、宽容、不推诿,共同给孩子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因为,孩子不是“你的”,或者“我的”,而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