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发布时间:2020-11-04 10:06:51 来源:

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修枝剪杈,同样,一个孩子要健康的成长,也需要批评和修正,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则是表明家长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家长不会包庇、容忍他的犯下的错误。

但是如果家长没掌握对批评的方法,娃犯错了,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是一顿狂风暴雨般的呵斥,把孩子就给整蒙圈了,等到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了,骂完了,再来一句“知道错了吗?”孩子低着头弱弱的回答“知道了”,下一次依旧犯错,家长又暴风呵斥“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你为什么记不住?”,孩子闷不啃声,循环往复,结果是“家长出了气,孩子不服气”,既起不到纠正孩子错误的作用,又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除了不问缘由的暴风呵斥以外,还有几种批评方法,家长不要轻易施加给孩子。

1、当众揭短

上周带着孩子上完课坐地铁回家,在等地铁的时候,旁边不远处一位妈妈带着两个男孩,两个男孩你追我打,带候车区跑来跑去,这个妈妈呵斥了两句“不准跑!”两个男孩稍微消停了下,还是你推我搡的,猛地,这个妈妈就把个子稍高的男孩一把扯到面前,吼到“我叫你不准跑,耳朵聋了吗?!”,顺手一掌拍到他的胸口,小男孩向后踉跄了两步,低着头面红耳赤。吓得另一个小男孩一声不吭,慢慢挪着步子往旁边。

古代教育孩子有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 疾病不责。”

第一点就是对众不责,在公众的场合揭孩子的短,无疑会让孩子当众蒙羞,损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众目睽睽之下孩子只想逃避,这时不管家长说什么,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而且在路人的围观下,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升级,心想“不教训好孩子,怎么能捍卫我作为家长的威严”,那对孩子动手的可能性极大,啪啪给两掌,再踹两脚,加剧矛盾。

换位思考一下,你喜欢在同事面前被老板大声地批评吗?不喜欢吧?心里很难受吧?同样,孩子跟成人一样,也有自尊心,也是有面子的。

所以,不要当街当众训斥孩子,咱有事儿回家,回家这段路上也有足够缓冲的时间,让双方的情绪平静下来,回到家慢慢地好好地说。

冷静理智,不当众揭短,让批评有“风度”。

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2、总翻旧账

知乎上有个话题“你最厌烦父母的哪种行为?”,其中高赞的回答之一就是翻旧账,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

四年级的一次数学考试,我粗心地将“30×40”的答案写成了“120”,被我妈揪住了,至此以后,一到数学考试,一定要拿出念叨,一说到粗心的话题,一定要翻出来念叨,直到现在还在说,整整持续了二十多年!我简直是深恶痛绝!所以我对自己孩子从来不翻旧账,因为太能理解那种自己怎么做都无法洗清烙印的挫败无力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

家长可能现在是在讨论孩子粗心大意的问题,说着说着却能翻出“几天回家没完成作业”,“一个月前的期中考成绩下降了”,“三个月闹着买玩具”····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翻出来一遍一遍地说,搞扩大化,数落得孩子一无是处,这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产生自卑感,甚至破罐子破摔,“你不是说我粗心吗?那我就粗心给你看!”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要无限外延,孩子成长本来就是一场不断犯错,然后不断改正的过程,点到为止的批评,既符合孩子思想单纯的心理特征,又能消除孩子对待批评的抵制情绪,增强他改正错误的信心。

点到为止,不要总翻旧账,让批评有尺度。

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3、大放狠话

知名艺术家谢勇拍摄了一组《语言暴力》的作品,他把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谢勇说这组作品灵感来自于几位少年犯,在给他们做心理辅导的时候,发现这些少年犯罪的原因,跟他们父母对他们的惯用语言存在某些关联。

这几位少年,他们的父母经常骂他们:“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舌尖有龙泉,杀人不见血,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会给对方带去怎样的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更是如此,本该是关系最亲密的人,却用伤人的言语,在心上扎刀子。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

北风说:“路上有一个行人,谁能让他脱掉身上的大衣,就算谁赢”,南风同意了。

话音刚落,北风立即呼啸而起,行人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行人没有脱掉大衣,反而把大衣裹紧了,北风见状,使尽浑身解数,风越吹越猛,可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北风无可奈何,只好退了回去。南风轻柔的吹了几下,行人感到越来越暖和,越来越燥热,不由自主地解开了纽扣,然后脱掉了大衣。

这个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它的启示就是:如果家长以为越是骂得凶,态度冷酷无情,教育孩子才有效果,实则只会往孩子心上扎刀,只会雪上加霜,孩子越来越叛逆,与想要的效果背道而驰。孩子即便是犯错了,如果家长用温和语言,坚定的态度跟孩子沟通,会让孩子放下戒备心,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假设“如果你家孩子偷拿了家里的200块钱去买零食玩具,你会怎么做?”,可能现在家里也没现金了,那或者是“刷了支付宝的余额充值游戏,你会怎么做?”

是斥责孩子的小偷行为?还是混合双打一顿?有一对父母面对儿子将奶奶微信里的钱用来买游戏装备以后,做了一个让孩子印象深刻的批评惩罚。

9岁的男孩航航悄悄将奶奶微信里的2000元钱用来买了装备,被妈妈发现后,她说“第一反应是很生气,我们当时感觉是回去要打他一顿。后来我们觉得要让他体验一下这个钱来之不易,就想到让他干活儿的方式,让他自己体验一下,要怎么才能把这2000块钱挣起来。”

为了挣满2000块钱,航航利用空闲时间都会到小区外去捡废品,捡来的废品用来卖钱,偿还自己的债务。对于父母的惩罚,航航说“记忆深刻,以后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孩子犯错的关头,航航父母能冷静的思考,没有选择简单地打骂一顿,而是罚孩子捡废品还债,让孩子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这样的惩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培养担当意识,还能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爱出发,拒绝打骂,让批评有温度。

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

批评,绝不是简单地指出孩子所犯的错误,批评孩子体现的是家长的处事原则,沟通的技巧,说话的艺术,批评有风度,有尺度,有温度,让孩子心服口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

不打不骂,家长掌握批评的三个原则,孩子听了才会改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