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停的哭闹,让很多父母都非常尴尬,一是怕影响到周围的人,被他人理解为无管教。二是,当父母制止孩子不要哭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停止下来,有可能哭得更厉害。
作为家长到底要不要制止这样的行为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父母要知道,简单的、严厉的制止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做有心、有智慧的父母。
妙招一:理解孩子的感受
哭闹是孩子对不满意、难受、害怕等事情的一个情感表达和情感反应。他并不会懂得不能再在公共场合大声地哭泣,也不懂得自己的哭闹声会影响到别人。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这个反应的本能。
为了能安抚孩子,父母要敏锐地觉察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要有耐心地、温柔地听孩子说,什么原因而哭闹。不管理由合理不合理,都不着急去解释、责骂、反驳和质问,而是将孩子搂在孩子,抚摸他的背,并用理解的话说:“特别疼是不是?妈妈知道了。”“刚刚被叔叔吓到了对不对?妈妈在,不怕不怕。”等等理解他感受的词和句子。比如还有“害怕、恐惧、难受、失落”等。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时,就会受到很大的安慰,感觉自己被在乎、被理解、被关注,简单的拥抱也就可以让孩子停止哭泣。
妙招二:感谢孩子
著名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人拥有归属感的时候,他才会感觉到安全,无戒备;当人看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感到人生是有意义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每一个人必须的,心灵深处最需要的。
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呢?
在你的安抚下,孩子停止了哭泣,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很温柔地对孩子说,“谢谢你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我们向孩子表达的感谢会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对安静的公共环境是有贡献的,自己是有价值。
以后再遇到同类似的事情时,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保持环境的安静就容易多了。“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请你也能帮我们保持安静的环境,谢谢你的配合。”这样的感谢和邀请,能够激发孩子的贡献感,主动愿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