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但别攻击孩子的品格
发布时间:2020-10-17 14:02:06 来源:

过去的旧理念常常提倡家长要尽可能地克制忍耐,人们认为心平气和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然而,现在也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而真实的父母当然会生气会发脾气。

美国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指出:家长有权生气,而且不必感到内疚或羞愧,但是我们不能攻击孩子的人品性格。他认为家长能做到安全地表达愤怒,其实也是在给孩子上课,给他们示范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表达情绪。

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但别攻击孩子的品格

父母长期压抑克制情绪并非好事

我很认可吉诺特的那句话:“愤怒就像是飓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承认,而且还要准备好。”

我们这些父母也是人,是人总会有情绪,我们也常常会有愤怒的时候,尤其当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总是在挑战我们的原则时,我们不可能毫无感觉:

  • 面对着像被“打过劫”的屋子,而孩子完全没有准备收拾的意思,我们真的很难不愤怒;

  • 听到老师说孩子上课各种说话、干扰课堂秩序,我们很难无动于衷;

  • 明明嘱咐过孩子那件东西很珍贵不能随意碰,他偏偏拿出来还摔碎了,尽管我们知道他只是出于好奇,也并非故意打碎的,但我们还是会生气;

  • 喊了10遍孩子还在赖床,而眼看上学就要迟到了,我们很难不急躁……

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但别攻击孩子的品格

如果这些愤怒我们都要压抑克制,我想家长们迟早会被逼疯的。我们也需要适当地释放,才能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

事实上,如果我们始终压抑着负面情绪,万一某一天“火山爆发”,那才会真的会让孩子无法接受。正如美国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雷吉娜·帕利所说的,“如果父母忽视愤怒情绪太久,愤怒的情绪会在某个时候激烈地爆发出来,这会吓到孩子。”

而如果孩子一直看到的都是忍耐克制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父母真实的情绪,他们也很难对人的“七情六欲”、对人性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当他走出家门,他当然可能无法也无法接受他人包括小伙伴们的情绪,他该如何为人处世?

所以,父母不仅有权利生气和愤怒,也应该适当地将这些负面情绪表达出来,我们不必为自己会跟孩子生气而内疚惭愧。

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但别攻击孩子的品格

真正伤害孩子的是辱骂贬低性的话

我们可以生气,但需要就事论事,不能因为坏情绪就随意侮辱贬低孩子。真正会伤害孩子的不是家长生气了,而是家长口不择言说的那些辱骂贬低性的话。

很少有孩子天生就觉得自己笨的,但如果父母生气时总是辱骂他是个笨蛋、是个草包、脑袋里全是浆糊,迟早有一天,孩子会相信自己就是那个谁都不如的笨蛋。事情做不好的时候,他不会想到是自己没有努力,而会认为笨蛋理所当然是做不好的。一个孩子一旦缩进了“我是个笨蛋”的保护壳里,他恐怕就很难再拥有努力过的充实人生。

年幼的孩子对自己还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所以会相信父母所说的那个孩子就是真实的他们。如果父母常常肯定、时时赞扬他们,孩子们会认为自己很好。而如果父母总是贬低他们,孩子们便很难有足够的自信。

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但别攻击孩子的品格

我的童年里就经历了太多来自父母的否定,他们总认为“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就会奋发图强”。于是,每年父亲都会在送给我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上“笨鸟先飞”。如今的我其实已经能体会当年父亲的想法,他是想勉励我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勤奋努力。然而当年的我始终被“笨鸟”两个字暗示和困扰着,从来不曾真正自信过。

当然,面对父母的贬低辱骂,孩子们除了像我那样消极应对,还可能做出反抗性的举动。吉诺特说道:“当孩子被说难看、愚蠢或者笨拙时,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报复的幻想出现了,于是就可能发生一些让人不高兴的举止,一些惹麻烦的行为。”

我在朋友家就见过这样的孩子,看起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人生厌,尤其在我们去他家里做客的时候,他几乎是在努力地让父母在客人面前颜面扫地。他气急败坏的父母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训斥他,但是这个孩子似乎已经给自己穿上了防护服,充耳不闻,然后继续他那些破坏性的言行。但是他真的是天生的坏孩子吗?我发现如果我们这些客人平和且平等地跟他说话,看到他的那些好(他很会画画),他完全能好好回答,完全没有之前的桀骜不驯。

如果朋友能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或许这个孩子不会太糟。

遗憾的是,父母所说的那些伤害性的语言已经在心灵上“打趴”了孩子,我们还常常毫无察觉,还以为孩子能“知耻而后勇”,能够站起来。

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但别攻击孩子的品格

表达愤怒时如何做到尽量不伤害孩子?

如果我们从不关注自己的愤怒,如果我们对孩子生气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个像失去理智的人,可能我们自己都会觉得陌生。“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击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吉诺特描述的家长,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缩影?那么如何避免在愤怒时辱骂孩子呢?他认为“安宁的家庭,就像希望中的和平的世界,并不是依靠人性中突然的善的改变,而是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

在表达情绪时,尽量不用“你”,而用“我”。比如孩子将屋子折腾得一团糟,如果我们张口就来,说“你怎么又将家弄得这么乱?”这后面一定还有一连串的指责、抱怨甚至辱骂,因为我们说的都是“你”——孩子,那么孩子可能会顶嘴、狡辩甚至推卸责任。而如果用第一人称表达,我们就只陈述自己的感受:“我真的不喜欢混乱的房间,这让我心情很糟糕。”我们这样的情绪孩子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而且因为他没有被指责,他一般也不会火上浇油进一步激怒我们。

如果孩子没太重视我们的陈述,我们在表达时可以表现得更加愤怒:“我真的很生气,我讨厌家里像被打过劫一样。”孩子们感受到了我们的愤怒,可能就会停止继续制造混乱。

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但别攻击孩子的品格

我们也需要将自己生气的理由以及期望的方向告诉孩子。我们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孩子对真实的父母就有越多的认识,当然,也会对父母的负面情绪有更多的理解和谅解。一旦有了这样的前提,亲子之间的冲突、伤害必然就会大大减少。

而当孩子们生气和愤怒的时候,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处理情绪的方法,而不会任由自己失去理智。

以上建议来自于我对海姆·G·吉诺特相关观点的理解,我自己在育儿的过程中也尝试了这些方法,不得不说,真的很有用。我的孩子相当敏感冲动,过去我常常觉得自己还算不上在指责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只是在善意地提醒),她就会张开浑身的尖刺猛烈地反击,最终让我怒不可遏。而当我在表达情绪时改成第一人称的说法,只说“我的”感受,她的反应温和了许多,言行举止也改变了很多,我当然也不再会大发雷霆,这是一种很棒的良性循环。让我很意外的是,女儿其实注意到了我的改变,而且很明确地向我表达了她的感激和欣赏。

当然,孩子不会一朝变乖,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处理愤怒情绪的高手,这些方法都还需要一点点尝试,但只要我们有心去思考去改变,最终我们还很可能会摸索出最适合自己家庭的亲子相处之道。

孩子需要看到真实的父母!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但别攻击孩子的品格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