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成风化人,让劳动光荣,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信仰,方能将自力更生,篆刻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石家庄市教育局创新坚持“一引领,四走入”,全面推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制度引领,强化带动,打造示范学校。
石家庄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周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秋季开学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通知》等,从2017年起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截至2020年1月,石家庄市确定了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等20个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巡礼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劳动教育全方位覆盖、多元化发展,并力争三年内创建100所具有典型引领作用和经验示范功能的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走入课堂,完善课程设置,探索学科融合。
石家庄市各学校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元素渗透进常态化学科教学,不断向学生渗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在语文课,学习赞美劳动者的文章;数学课,计算并解决劳动者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音乐课上学唱歌曲《劳动最光荣》、欣赏《劳动号子》《船夫曲》等;美术课上,制作手工作品、欣赏劳动绘画;体育课,做劳动游戏;科学课,学习种植、养殖的相关知识;英语课,学习和劳动有关的句子、单词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学生对劳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走入校园,开展校内劳动,打造优雅文化。
各学校结合实际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活动中,同学们学泡茶、学制酸梅汤、动手制作食品、剪纸工艺品等,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更体味劳动的快乐,培养了同学们爱劳动、善劳动的好品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组织学校的校务、班务、值日生工作和公益劳动,形成劳动教育发展体系,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走入田地,感受泥土芬芳,锻炼动手能力。
石家庄市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的优势,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各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系列集学工、学农及生活技能、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项目,满足学生劳动体验的需要。同时,各学校以校园内闲置土地、班级种植角等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为学生开创劳动教育实践教育的条件。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在校园内将空地进行有效整合,组织学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果树、葡萄等。
走入生活,感恩父母家庭,实现家务先行。
石家庄市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覆盖面广、便捷度高优势,为学生和家长推送“劳动微课堂”,截至目前,已推送“万能蚊香支架”“学做家常菜”等共15节劳动微课。同时借助“家长课堂”“家长学校”等平台,积极引导学生们参与多种多样的家务劳动,引导家长教育并指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服务,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公益事情争着做,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感恩家长的付出。
劳动教育,是真正的生活教育。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这是劳动教育的真义。如何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知生活、热爱生活?这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并肩前行,共同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