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0-09-18 13:23:01 来源:

自信源于最客观的自我认知,对自我接纳并十足的认可;

以自信为基础,精神独立才变得有所凭借,自卑的人很难精神独立;

在独立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真正的爱,成为懂爱、善爱的灵魂。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引语

在当今社会有个现象,不管二十出头的男女,还是三四十岁的大龄单身青年,都在婚恋的路上各种徘徊,婚姻大事难以解决,人生似乎也无法安定。

于是,很多父母在这个时候变得分外着急。童年时不急,青年时限制,到了成年后心急,基本是大部分父母培养孩子的必经过程。而成年后的“孩子”,固化的心智和行为模式已养成,着急多半无用。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起因就在于培养模式: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被倒置了——童年最该养好心智,而我们更注重孩子的身体;读书最该养足智慧,而我们更在意孩子的成绩;最关键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爱与被爱,而我们以为这只是恋爱和婚姻,意识太过狭隘!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幸福的密码

我们亲手养大的孩子,那些也将可能成为别人父母的灵魂,本来就面对许多无法逾越的问题:

  • 关于职业:无法安于本职,也不知去向何方,所以迷茫。

  • 关于生活:觉得这样不好,却也不知道怎样更好,因而焦虑。

  • 关于爱情:都曾满怀期待,就是不懂如何去爱,只剩无奈。

而这所有问题的归因,都深藏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成为人的习惯,形成人的性格。在这里面,有三个关键的阶梯,在很多人的心理当中,都是巨大的缺失。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这三点就是自信,独立和善爱。

根植于内心的自信,因自信而乐得独立,因独立而懂得爱与被爱。

也就是说,婚恋的问题不是一个人能不能喜欢上另外一个人,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本质在于人是否具备独立的精神,有没有敢去爱的勇气和明确自己值得被爱的底气,构筑在这个基础之上,人才能自然地步入一段亲密关系,并且在其中收获幸福和成长。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说,自信就是人生幸福最基本的打底,它牵涉着关于职业、生活和爱情等多方面,全面而真实。

独立虽看似容易,却无法充分地获得(多数人都可以获得某方面的独立,却在某些方面依赖)。

而善爱更像一个抽象的命题,很多时候只在人的想象里,付诸实践时,会遇到各种莫名其妙的阻力。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童年已无法更改,在原生家庭的土壤里,营养和糟粕往往并存,而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

  • 一边为自己的人生填平那些缺失,这相当重要!

  • 另一边,也更关键的,是在孩子的童年里,尽量减少缺失的可能。

自信、独立和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它就像一个幸福密码,镌刻在人的心底,将为每个人保驾护航,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那么,如何养成一个自信、独立而善爱的孩子?接下来,我们结合部分实例,做一些探讨和分析。

1.尊重和认同,树立自信,让成长更从容

一位父亲分享说,他给初二的孩子每个学科都定了一个考分标准, 我问这样是否太给孩子压力,这位父亲解释说,事实上孩子每次都能达到甚至超越这个标准。而他心里很明白,即便孩子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也不会就此惩罚孩子。

我们给孩子设立有一定挑战、但是通过努力足以达成的目标,就是尊重他的能力;而在他尽力之后未能达成时,不去责备和处罚,就是认同他的努力。

尊重他,让他找到自己;认同他,让他得到鼓励。

被尊重,不会诚惶诚恐,自然学会自重;被认同,不必战战兢兢,自然淡定从容。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自重的孩子,就不容易为他人所动,通常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从容的孩子,也不容易被外界所惑,更能坚定自己的方向。

在尊重和认同中长大的孩子,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他们会有些骄傲,却不至于目中无人;他们也会有些得意,却不会忘形。毕竟只是孩子,那份天真应该保存。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尊重和认同就是树立自信最好的方式。父母和其他重要相关人(通常是养育者和老师)传递给孩子的信心,将成为他对自己的信心,进而成为他对别人的信心。被他人相信——自信——信任他人,这是一个正循环。

反之,一个得不到尊重和认同,时常被否定、打击或者压制的孩子,通常觉得自己不行,也更容易觉得别人不行。也就是说,孩子本身自卑,却也容易看不上别人。这是一个负循环。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谁都不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进入负循环,可是,很多父母却不自觉地开启这种循环,并且常常无休止。

父母对自己的不满意,源自父母的父母。如果没有实现客观的自我认知,很容易陷入无意识的自我否定,转而成为对孩子的无意识否定。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比如有的父母,天天看到孩子心中起厌,只会敦促孩子完成任务、好好学习,很少关心真实的孩子,他的情绪如何、需不需要帮助;他们也不关注自己的情绪,在弱小的孩子面前时常陷入无意识,表现出来就是抑制不住的愤怒。

故而,在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认同之前,父母要学会通过自我暗示,给自己更多尊重和认同。要明白自己曾经种下的那些不够满意的心理种子,应该在成年之后自行拔除,不能再用这种残忍的方式,给孩子心理播下同样的种子。

我们应该传承的是爱和勇气,而不是满怀的失望和挫折打击,不是吗?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2.尝试和挑战,增强独立,让个性更圆融

一位母亲是这样说:每次孩子犯了错误时,她会不动声色,暗暗观察孩子会不会采取善后措施。如果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孩子已经在善后,不管做得对不对,她都不会指责孩子。她很明白,一个孩子为自己犯的错误勇于承担并且愿意改进,远大于他做得是否正确。

孩子愿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并对犯错的后果进行补救,反映的是一个态度,这些态度会在成长中慢慢积累成人的品德。而补救的措施是否正确,只能说明这个孩子的知识和常识是否齐备。

子曰:德者本也,才者末也。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敢于尝试的孩子犯错的机会总是更多,而以“肯定孩子的态度”来取代“批评指责”,就会鼓励孩子的持续尝试,直到他获得想要的成功。不断尝试、不断成功,这样的过程累积下来,就成为一个人应对挑战的巨大勇气。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对未知充满好奇,并敢于尝试,且无惧于挑战,代表着孩子并不在意过程的辛劳;同时,他也能够接受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不好。这里的勇敢和接受,就是一个人最初的担当。

而担当,就是独立的内核。担当自己的人生,就是宝贵的自立。

当年,爱因斯坦竭尽所能做出的第三张小木凳,被自己的老师讽刺为最丑的小木凳,遭到同学嘲笑。而后他拿出了自己前面做的两张木凳之后,赢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

当其他孩子还在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努力时,爱因斯坦已经开始向自己发起挑战,他在为自己做事情,想做一张更好的凳子,那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努力。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独立?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很多成年人都丧失了尝试和挑战的勇气。这样的成年人,都曾在童年的时候,被阻断了尝试的路径,或者被“保护”得“太好”,丧失了尝试的可能性。

我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会独立,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他亲身尝试,不断改进,勇于获取最终的胜利果实。

这种尝试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要试图在失败处收尾,要有足够的耐心,直到成功为止。从微小处着手,逐渐扩大,让孩子的能力因尝试而增强,让他的世界因为成长而渐次拓宽。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在父母的保护范围内,孩子进行任何尝试都值得鼓励,比起那些怕孩子伤着、烫着就不让尝试的保护性思维,那些让他们因为尝试而懂得自保的父母更应该提倡——保护不了孩子的一辈子,就该尽早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

吃过苦的人,更珍惜幸福。尝试过辛苦的孩子,也更容易幸福。

这样的孩子够独立,不依赖,因为有足够的人生经历,个性就会踏实而富有耐力,不会轻易被挫折打倒,更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看低自己。

他们吃过苦,个性更加圆融,就会懂得他人的苦。在职业道路上,更容易获得应有的成功。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3.付出和索取,变得善爱,人生因此不同

一位来自农村的姑娘说,自己从小被娇生惯养,关在家里,家务不做、农活不干、农桑不识,曾经认为这是父母给她最好的爱。而后谈恋爱结了婚,延续父母的方式,认为爱丈夫就是满足他的全部要求,把自己活成了保姆的模样。几年下来,夫妻感情没变好,老公反而愈发暴躁。后来学会了在付出的同时,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才让夫妻关系渐渐转好。

人们总是强调爱是一种付出,却忘记了付出的对立面——索取,若没有索取,也不存在付出。换句话说,当我们付出时,不管有意无意,总是想要获得些什么,否则,这付出便无法成立。

人从婴儿时,就已天然懂得索取,而这个时候的付出,便是那振聋发聩的啼哭,还有银铃般悦耳的笑声。初来乍到,就已经懂得了怎样付出,怎样索取。

付出是在给予爱,索取是在成全别人给予爱。每个人都需要被成全。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不懂感恩也罢了,竟然还不领情,让人不由得怒从中起,深感养儿不易。

换个角度,一个没有自己领地,连分内之事都被父母帮忙操心的孩子,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们付出的权利在哪里?除了索取,他们似乎别无选择。

而他们的索取,正好成全了父母的心意。父母找到一个无私付出的出口,感受到爱被成全的惬意,却忽略了那个被爱的孩子:他看似无忧无虑,却很可怜地,难以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付出而后被认可,之后更愿意付出,这是确立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超级育儿师蓝海曾经分析说,那些看似对父母依赖过度、放不开手的孩子,实质上却是因为父母离不开孩子,不愿放孩子独立。

这世上只有不愿离开孩子的父母,却不会有天然不愿离开父母的孩子。生命的繁衍,天生如此。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被宠溺过度,或者被照顾得太好,他通常只学会索取,并且会以为索取就是爱。除此之外,他学不到怎么去付出爱,也不懂如何被人爱。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被宠爱着长大,他们也只会宠或者被宠,无法做到爱和被爱。表现出来就是或者对伴侣过度照顾,或者过度冷漠,时冷时热、捉摸不透。

而真正的爱不会过冷也不会过热,总是保持温和,刚刚好的温度。也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带给人心灵上的滋养,在漫长的人生当中,陪伴并给人成长。

要谈及婚姻,并与一个陌生的异性共度一生,缺乏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就如同一场未知的冒险,充满着不确定性。

可笑的是,大部分父母竟然认为,这样的能力,孩子长大之后可以自行具备。怎么可能?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如果爱只是单纯的生理冲动,那么的确每个人与生俱来,有这种原始的能力。可人类受了教育,有了习惯和文化,就不可能单纯只考虑生理需求,还有更多的空间,要留给心理需求。

善爱的能力,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给的那些付出的机会,以及付出被认可,索取被满足的每个细节里。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为别人付出一些努力,得到别人同样的回馈时,那种快乐无与伦比。而相比之下,不劳而获的满足感显得不值一提。虽然偶尔的不劳而获让人欣喜。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让孩子超出能力做事的确有悖常理,而孩子能做的事,却被所谓爱而剥夺,这就不可理喻。

他们明明有足够的机会去付出辛劳,然后收获家人和他人的认可,进而得到被成全的满足感,却只能接受被人替代的劳动,以及被指不够勤劳的现实。

付出也是一种习惯,和洗脸刷牙一样,需要从小建立,逐步养成。索取同样如此。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 如果你的孩子被剥夺了付出的权利,那么请还给他,不管他学业多忙、课业多重。真的心疼他,就请给他付出的空间,让他感受被成全的美好。如此,他也能学会珍惜索取的幸福。

  • 如果你的孩子被压抑了索取的权利,也请还给他,不管他多懂事、多替你们考虑。能够索取的孩子,才不会让自己的付出变得廉价,也才更有被成全的可能。

  • 爱和被爱不是反义词,而是镜子的两面,缺了那一面,镜子都会残缺不全。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真正的爱孩子,就是帮助他在付出和索取之间,寻求到合理的平衡。他可以因为付出而有更强的价值感,也会因为索取而有更大的满足感。

    一个懂得付出,也会索取的孩子,不光可以付出爱,也能给别人爱的成全,这就是爱的能力。爱里面不需要雷锋精神,更不需要无底线的付出,平衡才是最佳。

    善爱的人不会一味付出,因为爱人之前,他先爱自己;自然,他也不会一味索取,因为他要成全自己。看似不经意,人生却大为不同。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结语

    曾经我们都觉得,一个人要幸福,就是找到那个对的人,然后牵手一生。只是,我们不能忘了,找到对的人,一部分靠运气,另外一部分还得靠能力。

    这个能力,就是能够爱人,也懂得被爱。可是,有人天生就懂得怎样爱人、怎样被爱吗?可能有,但很稀有。大多数人,需要在生活当中,在付出和索取之间,慢慢习得。

    而在谈及爱情之前,有两个更基础的关键因素:拥有源自内心的自信和不惑于事的独立,自信的人才不会逃避和拒绝合适的爱,独立的人才能够与爱人共同成长。

    自信、独立、善爱,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所以,别再以为爱情是青春期和成年以后的事情,大部分人的婚姻,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为了变更这个天然的逻辑,很多人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有些人成功了,更多人却茫然了。

    为了让孩子不再重复父辈们糊涂的逻辑,现在就切换思路,引领孩子成为自信、独立且善爱的灵魂吧~!毕竟,这样才是孩子最好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也才能书写出人生最圆满的旅程。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