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这让我想起,父母在生活中,常对孩子说的两句话:
“妈妈做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
“为了你,妈妈付出了多少。”
这些爱的背后是父母无尽的付出,看似是对孩子倾尽所有,其实无形中给孩子增添了很多的压力。
也意味着,父母在否定一个独立的生命可以自发的成长的潜力,和对孩子能力的一种不信任。
不信任,会阻碍孩子充分的发展自我,打断孩子的生长节奏。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
这背后传递的是奶奶对他能力的不信任,而这样会妨碍果果的独立能力发展。
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孩子很容易把长辈的这种不信任内化,认为自己真的做不好,会变得越来越依赖,随之独立性越来越差。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独立性差,首先要检视自己平时的行为,有没有这几种行为:
用言语打击孩子
用行动蔑视孩子
如果有这样的行为,而且发现孩子独立性越来越差,或许有些习惯已经进入恶性循环。
接下来,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打破这个循环,让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可以换下面几句话,会好很多:
刚开始,遇到孩子想做的,鼓励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尝试一下;
中间遇困难,安抚他——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最后,增加自信心——跟妈妈讲讲,你是怎么做到的?
在孩子做事情时,常说这三句话,孩子的表现会更好,而且做起事来会更起劲儿,独立性也会越来越好。
纵观很多孩子独立性的问题,其实在很多方面是有共性的。今天,我们由请杨瑶老师来为我们解答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有关孩子独立的问题,也许正好可以解决你当前的困扰。
孩子独立能力自测
当孩子出现以上几种现象,说明孩子的独立能力稍微有些差,就需要家长注意了。
其实独立性从孩子开始对你说,“我自己来”“不”等语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如果家长有意识,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让孩子去自己摸索了。中国不是有句俗语吗,懒妈养勤快孩子,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放手让孩子去做,未必是不爱,不心疼。
我们很多时候让孩子做家务或独立完成一件事,会跟孩子太辛苦、太小、太可怜等心理状态画等号。
我女儿上小学后,有一次因为我工作忙,没来得及给她打水泡脚,等我忙完后,听到卫生间有声音去看,她自己都洗好了,还帮我在擦马桶。
问她怎么做到的,她很自豪也很开心,说平常看着我做,她就记得了。当然中间也有打翻过水盆的经历,但我们一起去解决掉就好了。
小朋友想自己做的欲望是强烈的,只要我们发现了孩子想做的苗头,给予鼓励与引导,甚至是陪伴着孩子一起做都是可以的。
幼儿可以通过父母自己做,孩子跟着学的方式去体验。
3岁前,孩子还是以安全感和情感的需求为主;3岁后,孩子的探索欲望增强,家长就可以开始培养了。只要宝宝说,我可以,自己来,就可以让孩子去尝试。
独立性培养是长期的,一般在3岁到整个童年期都是培养的关键时期,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自己强烈要求独立,这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
独立性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独立性对孩子在学习上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哦!
是否单独睡觉不是判断孩子独立性的唯一标准,但可以逐步进行,因为分床睡是从孩子身体发育考虑。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统一的标准,有的早点,有的晚点。
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建议让孩子一个人单独开始适应,家长可以用一个过渡的方法,比如准备好孩子的房间,爸爸妈妈轮流陪伴,孩子睡床,家长睡在房间的其他地方(当然这段时间父母会辛苦一点)。
然后再过渡到家长退出房间,开着门开着小灯自己睡。再到后面孩子习惯了自己的房间,慢慢就过渡过来了。
有些孩子会因为分床没分好造成安全感缺失,害怕黑暗,所以家长不要着急,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步过渡。
这个中间会有反复也是正常情况,给予情感安抚和鼓励,甚至可以用到奖励的方法,陪伴孩子平稳度过。
5岁左右是孩子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可以建立相关的规则。
比如玩游戏,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等。
比如过红绿灯就得遵守交通规则,和小朋友一起玩就要学习等待和协作等。
比如吃饭,我们要自己动手。
另外,我们和孩子交流少用命令或要求的语气,多用邀请、陪同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力测评给到家长一个指导的方向,但也要因个体而异的,所以妈妈不要太着急。
其次,孩子被打后会为对方找理由,没有说不的情况,在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孩子能站在对方角度去着想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善良与宽容是孩子的品质。
作为家长我们给予引导与甄别,帮助孩子学会有原则的善良,标准尺度内的说不,从而让孩子更好的与身边人相处。
关于打招呼这个事,有些孩子确实不愿意打招呼,尤其是年龄小的时候,也许是出于害羞,也可能是面对陌生人时会感到不安,又或者,他真的不懂得该怎么打招呼……
建议妈妈和宝宝多沟通,了解孩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爱打招呼,我们再针对性引导就会改善的。
妈妈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成长分阶段,随着成长会有变化的。
近阶段可以通过帮助孩子表达感受、鼓励孩子每个积极的行为、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如父母主动问候别人,让孩子先与自己喜欢的人打招呼等方式逐步来引导他。
当孩子准备好后,就会主动打招呼了,切记不要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