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朋友聚会,我带着自己不满一岁的宝宝,去看还有一个月临产的准妈妈。
饭间,聊到了宝宝的教育问题,发现跟朋友的教育思路相差甚大。
朋友说,如果生的是个女孩,那我就把她往她爸那一扔,啥也不管了;如果是个男孩,那我就要当一个白脸,在上学之前立好规矩,触犯底线了该动手动手。
当时我就看了一下自己怀里的男宝,从来没想着对他动手,真到时候,自己忍得住吗?会动手吗?
大部分80后承受的棍棒教育,如今已不再?
不得不说,大部分的80后估计都体验过棍棒亲吻肌肤的感觉,父辈们用一根根棒子把我们“教育”成才,就连我这个女娃都没躲过,可见当时棍棒教育的风行。
虽说当时疼痛不堪,但回头想,好像也没那么糟,甚至偶尔感慨,幸亏棍棒让自己没走上歪路,对一些事情长了教训。
如今,在2020年这个信息高度发达、法制逐渐完善的年头,貌似棍棒教育难容于这个社会。
说到棍棒教育,实质也就是体罚式教育,而如今不再提倡,可以理解为人们认知的转变提升,这其中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罚孩子要被判刑,不少影视剧都有类似情节,一个孩子把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
于是,西方教育=非体罚教育的概念就成立了。但实际上,西方的法制要处理的是以体罚孩子为乐、甚至是酗酒对孩子发泄的情况,这与中国的体罚孩子截然不同。
在中国,什么情况下孩子会被“棍棒”呢?犯错的时候。
当一个孩子触犯了规矩(这个规矩可能是家长设定的,也可能是学校或者社会),然后就该倒霉了。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规矩立得合情合理,那孩子犯错,适当的体罚式教育是不是也不那么难接受?
体罚教育真的错了吗?问题出在哪?
回看西方教育,虽然没有体罚,但同样存在多种形式的不合人性的惩处方式:禁足、禁止娱乐等等,而其中的“执法”标准更是随心所欲。
打个比方,上次打了同学,被禁止看电视一周;这次考试不好,被禁足三天。家长很难找到标准,孩子也很难接受标准,明明这次的错误没那么大,凭什么这次的处罚比上次严重。
细看下来,其实中西方对待体罚教育的态度与法律的体系很像,只不过一个是道德约束层面,一个是法治层面。西方按事例成法(上次怎么裁定,这次模仿着裁定),中方按条目成法(法律怎么写,就怎么裁定)。
如此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可以体罚,而在于是否能建立合适的规矩。
家长不能因为望子成龙,期末考试没考第一,就对孩子体罚,而是要去寻找一些红线(譬如偷窃、霸凌)和更加开放、成长性的标准(过程管理)。
如果说父辈当时的信息流通太弱,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单一,导致了一些不该出现的棍棒教育;如今的信息互通互达,再加上宝爸宝妈们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下一代的期望将趋于理智和全面,建立一个合适的规矩也变得可能。
因为我们国家教育的发声太小,导致不少家长盲目崇拜西方教育,什么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拿来主义”太过泛滥。
教育,本来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道,或许每个人都该多花点心思在如何教育孩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