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反社会人格的犯罪事件高发,许多媒体喜欢挖掘犯罪嫌疑人的过往以及家庭。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父母在孩子的性格、习惯、以及与人交往等方面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曾把父母描述成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意味着孩子的一言一行里都有父母的影子。
著名的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了“教养论”:父母抚育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弗洛伊德学派和行为学派的许多人以及普通大众也都支持这一点。
但发展心理学家指出,教育中不要只重视父母的作用,而忽略了同伴的力量。
《以家之名》的小尖尖,母亲因为难产而去世,刚好邻居小哥哥凌霄的妹妹也意外去世。小尖尖的爸爸给母亲的去世编了一个故事,告诉她妈妈只不过是变成仙女,等到以后某个时候,他们就能在那里团聚。
相反凌霄的家庭是一个没有童话呵护的家庭,他的家只有激烈的争吵和爸妈吵架摔烂在地的锅碗瓢盆。他仿佛是一个家长,照顾那内心脆弱的母亲,以及懦弱的父亲。
在凌霄心中去世的妹妹就是心中的伤,揭开了就会疼,也会流血。妹妹成为了在家里不可提及的伤疤。而在小尖心中,母亲是内心的阳光,一想到便是一阵温暖。
凌霄对去世的人解释道:死去的人就是再也不会存在的人,死了就是死了,再也没有了。活着的人只会把死去的人留下的痕迹给抹掉,把他们在心中的记忆强制的删除掉,不带一丝情感。
善良的小尖尖听完凌霄哥哥对人死去的现实,眼睛湿润了,那一刻她是认同的。
但她还是坚持的把自己爸爸把妈妈生前的照片分享给他看,告诉他其实去世的人也是可以守护住的,而你想念也是抑制不住难以删除的,不要压抑自己的想念,如果想了,是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怀念的。
小尖尖的家庭诠释了另外一种对待去世人的态度,从此他不再怀疑否定自己想念妹妹是一件可耻的做法,这就是同伴的力量!
有的时候大人们不管给孩子买多少零食、多少件新衣服讲多少好话也难以改观小孩固执的内心,相反大人难以改变的执拗同伴轻松便可化解。
来自兄弟姐妹(双生子、血亲关系、收养关系)研究的证据表明,基因的影响大约只能解释个体人格差异的50%。共同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只能解释0~10%的人格差异。
那么剩下来的40%~50%由什么来解释呢?哈里斯认为,答案主要是同伴的影响。
孩子们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父母的想法,而是同伴的想法。
孩子们学习到的文化——游戏、音乐品位、口音甚至是脏话——大部分都来源于同伴。
你的孩子是否经常会拒绝吃某一样食物,即使你威逼利诱也不行。但是一旦他们和一组喜欢这种食物的孩子一起吃饭,他们就会有所改变。
尽管家长吸烟孩子更可能吸烟,但是最主要的影响仍然来自于同伴。这些吸烟的孩子大多有一些吸烟的朋友,向他们介绍吸烟的乐趣,并给他们提供香烟。
移民家庭到了国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他们的孩子通常偏好新同伴的语言与习惯。如果回到自己的家,他们可能转换到传统家庭的文化,但内心深处是向往同伴的文化。
因此,如果我们让一组儿童在相同的学校、社区和同伴关系中成长,只是把他们的父母换掉,如哈里斯预测的,他们“会成长为相似的成年人”。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但是是间接的,他们只能够决定孩子的就读的学校,居住的环境,而同伴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违纪、吸毒或者早恋怀孕行为。
而且没孩子们常常会受比他们稍微大一点同伴的影响,而这些孩子再从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身上学习,知道那些和父母同属于一代的年轻人。
父母一代对孩子一代的影响想其实是相对较弱的,如果孩子的影响全是父母,则这个世界也不会发展如此迅速。
在人类社会和灵长类社会的文化中,变化往往都来自于年轻的一代。当某只猴子发现一种更好的清洗食物的方法,或者当人们追求新的流行时尚或者性别角色时,你就会发现这种创新大多数来自于年轻人,而且通常更易为年轻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