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发布时间:2020-08-10 16:35:31 来源:

很多家长都有一种体验,孩子太爱闹情绪了,稍微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哭闹半天,觉得非常烦躁,我们先来看一个对比案例,大家来感受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的感觉是什么?

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哭闹的孩子

案例一:

孩子在客厅堆积木,堆了半天也没做成自己想象中的城堡模样,一着急,直接把积木推得散乱一地,自己就躺在地上,又是哭又是闹。

一旁的孩子爸爸看到了,赶紧过来询问:“你生气了吗?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孩子边哭边说,爸爸接着说:“看来你需要帮助了,要不爸爸陪你一起,咱们重新试试好吗?”

两个人一起把积木收拾好,做了一个孩子满意的城堡。

案例二:

孩子在客厅堆积木,堆了半天也没做成自己想象中的城堡模样,一着急,直接把积木推得散乱一地,自己就躺在地上,又是哭又是闹。

爸爸一边拿着手机一边说:“你怎么乱发脾气?再乱发脾气,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你了,起来自己玩!”

孩子抽抽搭搭,没敢再哭闹,自己默默捡起积木块,眼睛里满满的都是委屈和难过。

作为旁观者,大家会觉得第二个孩子很让人心疼,情绪不被爸爸接受,还用爸妈的爱来威胁孩子,但是作为当事人,自己的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耐心和意识去发现孩子表面情绪的真正内心需求呢?

殊不知,幼年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成年后就会造成两种极端的结果:要么只顾自己发泄情绪,让周围人避之不及;要么一直隐忍着,伤害了自己,形成讨好型人格,甚至抑郁。

如果我们真正的想要内心健康、性格独立有原则的孩子,对孩子的情绪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孩子情绪有哪些?到底是什么引燃了孩子的情绪爆炸点?我们家长又该如何引导?接下来我们分为三个部分阐述一下。

一、孩子的情绪分类;

关于情绪,心理学上把它定义为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反应。迪士尼电影《头脑特工队》,相信不少家长都看过,我们就用电影里面的情绪小人来了解情绪的分类和它们具体作用。

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莱利脑中的五个情绪小人

影片中小女孩莱莉的大脑中住着五个情绪小人:乐乐(Joy)、忧忧(Sadness)、厌厌(Disgust)、怒怒(Anger)和怕怕(Fear),这代表了人类的五种基本情绪:开心、悲伤、厌恶、生气、害怕。

因为一次搬家,让莱莉失去了童年好伙伴,失去了熟悉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最热爱的冰球运动,她非常难过,但当她看到父母的不容易,就强行压制自己的悲伤。

情绪小人们想方设法让她快乐起来,让她没有负面情绪,永远快乐开心,但是,却把事情越弄越糟糕,差点儿就让莱莉变成了一个麻木的毫无情绪的孩子。经历了很多之后,乐乐终于明白了忧忧的作用,不再排斥悲伤情绪,莱莉终于大哭了一场,宣泄了自己的悲伤和难过,莱莉真的长大了,对情绪的接纳力也升级了。

我们家长也是一样,都希望孩子永远开心快乐,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内心里默认它是不好的,不准孩子有发泄的出口,但其实,每种情绪都在传达一种内心信息,孩子都在传达他的某种需求,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发现。也就是说,每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包括负面情绪。

★生气:可以让孩子更加自爱,让人充满力量;

每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底线被侵犯,却不知道反抗,总是陷入自我攻击,对自己的愤怒会更加强烈,这种向内的对抗让孩子的性格会逐渐发生变化。当一个人被无限制地触犯底线但却无所谓时,这个人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感是非常弱的,也就是说他连生气的能力都没有了。

懂得表达愤怒的孩子才能更加自爱,小区里有一个6、7岁的孩子,为了跟其他小朋友玩,总是委屈自己讨好其他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是顺从的,但是周围的孩子总是不在意他,把他排除在团队之外。

这是一个很让人心疼的孩子,但是这也是不会发脾气的后果,把自己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从小当“老好人”,但是仍旧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

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不被接受的孩子

蔡康永曾经说过:“情商高并非指不发脾气,而是要合理地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可以顺畅地表达,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开心。”

★厌恶:区分喜欢与不喜欢,塑造个性化的人生;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每个孩子生来带的就有专属于他的生命密码,他的气质类型、人格个性、认知方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包括他的喜好。想想我们自己就知道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具体物质是否带有自己的偏好呢,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或许能够对孩子多一些共情。

★害怕:可以帮助我们躲避危险;

恐惧害怕是自人类产生之日起就具备的基本情绪,原始时期,正是因为害怕,才让人类躲避了很多伤害。就像我们过马路,忍不住左右看避开车辆,或者避免走夜路和人烟稀少的地方,都是人类的恐惧在起作用。

★悲伤:让人具有共情力,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链接;

有一个孩子的爷爷去世了,他特别难过,他跟爷爷感情很好,像是最好的朋友,可是爷爷突然走了,留下他一个人,他不想吃饭,不想睡觉,甚至可以坐着不动好几个小时。

父母给他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转移他的注意力,想让他尽快的从悲伤中走出来,但是效果并不好。那天,他的爸爸拿着小时候的照片跟他说:“我也想念我的爸爸了。”

小男孩突然就哭了,大哭了一场后,他的情绪慢慢转过来了,他抬头看天,相信爷爷在换一种方式陪他。

悲伤的尽头是接纳与转化,每一次悲伤之后,我们的内在都会进行一次升级,就像《头脑特工队》中11岁的小女孩莱莉一样,经历了悲伤,我们也会变成熟。

《父母必读》中说到:负面情绪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孩子情绪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从负面情绪的体验和情绪调整中,孩子得到了成长。

但是,负面情绪有它的作用,不等于我们就要放任孩子无止尽的沉浸在其中,我们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最终接纳并掌控自己的情绪。

二、帮助孩子认识和疏导情绪,我们可以怎么做?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经提出:“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情绪敏感力。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所以,孩子怎么对待情绪,其实取决于父母的做法。

1.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能够有情绪宣泄口;

哈佛大学讲师苏珊·大卫认为:一味的地强调正面思考,忽视负面情绪,情绪敏感力就会不足,孩子会无法敏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五岁的东东,费了好半天的力气做了一个小乌龟,他高兴的小心翼翼的捧给老师看,不小心被一旁的豆豆绊倒了,乌龟摔断了一条腿,东东哭的歇斯底里,老师怎么哄也没哄好。放学的时候东东妈妈来了,了解了情况之后说:“不就是一只乌龟吗?重新再做就是了!”

东东哭的更凶了,东东妈妈烦躁不安,拽着他就往回走,东东撒泼耍赖就是不起来,东东妈妈气得直想动手。

或许很多家长不太理解,很小的事情,孩子为什么就是过不去了呢?《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也提到:“我们常常不能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因为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哭闹个不停。”

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接纳孩子的情绪

其实,这也是认知的差异,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就是孩子的全部,我们随意说出来的“不喜欢你了!”可以让孩子担心恐惧很久。

而孩子需要的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感受,倾听他的话,然后“说出他们的感受”,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东东妈妈或许可以这样说:“乌龟摔坏了,东东特别难过是吧,妈妈也觉得很可惜,这么努力做好的乌龟呢,或许我们可以想办法把乌龟的腿安上呢!”东东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和帮助,情绪很快会调整过来,也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修补乌龟上。

或许东东妈妈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知道之后,也请抓住每一次孩子情绪宣泄的契机,让它成为孩子掌控情绪的每一步阶梯吧。

有心理学家称:“长大后,不会控制情绪的人,是因为小时候,脑神经回路在发展的关键期,没有收到适当的营养和照顾。”

2.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表现出的情绪,是他的一种求助语言,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

就像《妈妈是超人3》中,嗯哼一个人坐在地上玩玩具,当他不小心踩到一个很尖的小钉子时,立即大哭起来,还生气地把钉子扔的远远的。

霍思燕询问孩子怎么了,检查完脚底后,发现不是很严重,她很温柔地安慰:“肯定很疼吧。”

嗯哼表示很疼,她就把儿子抱在怀里,没一会儿,嗯哼的情绪就稳定了很多,也不再哭了。

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霍思燕和可爱的嗯哼

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是感到无助对周围人发出的求助信号,他需要帮助。如果这种求助信号被压抑,情绪只会堆积在心底,变成“心理包袱”,也彻底堵住孩子的心门,孩子发脾气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特别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都会特别羡慕在家可以随意撒娇和任性的人,因为他们无论怎么哭闹撒娇,他们都是被无条件爱着的,所以才敢这么“放肆”啊。

当然心理学上提到“无条件的爱”,指的不是溺爱,也并不是孩子知道自己值得无条件的爱,就不断索取,觉得大家都欠自己。

真正“无条件的爱”是指,虽然我会表扬你,也会批评你,但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所做的是不是符合我的期望,你都不用担心我会抛弃你。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是值得被爱的。

3.学会用“反应式倾听”,引导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孩子有脾气的时候,可以用语言引导孩子说出来,通过自己的表达,孩子会知道自己的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家长加以引导,就可以找到方法去解决它。

我记得那天一早,因为要上班走的早,孩子还没睡醒,我就直接走了,晚上我下班的时候,孩子一直噘着嘴,看到我还用眼睛瞅我,我还很纳闷,不知道这个小家伙怎么了。

还以为别人惹到他了,我就问他怎么了,他不理我,还在那儿生闷气,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他还在闷闷不乐,我喊他吃饭,他也不过来,我也有点着急了,工作累了一天,也有点烦躁。

就在我忍不住训斥他无理取闹的时候,我忍住了,自己如果控制不好情绪,怎么让孩子以 我为榜样呢!

我又问了他一次:“我觉得你很生气,或许是生我的气了,但是我还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你要和我聊聊吗?”

“早上你没亲我,就走了!”小家伙气鼓鼓的说。

我哑然失笑,这个小屁孩,记得还真是清楚,以往我上班走的时候,都会在他额头亲一下,跟他说“我爱你”,可是这天走的早,就没有喊醒他,没想到他记到现在。

我赶紧给他道歉:“抱歉啦,你心里一定很生我的气吧,我早上走的早,看你还没睡醒,就不忍心吵醒你了,要不妈妈赔你好几个吻好吗?”

我抱着他亲了好几下脑门,孩子终于害羞的笑了,还不忘记叮嘱:“下次要喊醒我再走哦!”我赶紧答应下来。

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一个抱抱不够就吻一下

其实当孩子愿意跟我们表达,愿意分享他的事情,愿意在我们前面承认他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好时机,站在孩子这边,接纳他的感受,引导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

4.用好绘本,教孩子发泄情绪的正确方式;

市场上有不少绘本是引导孩子认识和控制情绪的,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绘本来看,我家孩子最喜欢的是《菲菲生气了》和《妈妈,我真的很生气》。

第一本我个人觉得非常好,里面关于发火的图画非常形象,发脾气像火山爆发一样,伤害了周围的一切。第二本书里面对情绪引导的措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分享给大家。

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绘本《妈妈,我真的很生气》

弟弟经常玩哥哥的玩具,哥哥非常生气,把玩具扔了出去,妈妈说这是不对的,她把玩具没收了,第二天哥哥才可以重新拿到玩具,要注意的是,妈妈并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只是温和而坚定的把玩具收起来。

随后,妈妈拿出了一张笑脸图,只要哥哥生气时说出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笑脸,攒够了笑脸可以实现一个愿望,这个方法的确有效,但是并不总是那么顺利。

哥哥又生气了,生的气非常大,把玩具摩托车的零件都扔了,当妈妈把零件收到反省箱的时候,哥哥更生气了,他跑进房间,把柜子里的衣服都扔了出去,妈妈打开门,问他:“你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

哥哥说:“得笑脸真的太难了。”

妈妈温和的说:“确实不太容易,不过我们可以先把房间收拾一下,妈妈可以帮助你。”

哥哥慢慢平静下来,和妈妈一起收拾房间。

再哭闹,爸爸不喜欢你了!压抑孩子情绪换来表面安静,真的值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阻止孩子发泄情绪,而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让我们无法接受,比如扔东西、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等。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把情绪说出来,比如‘我生气了’,把你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没有问题,但是不要伤害别人、伤害自己、损坏物品。”

总之,我们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找到合适的方法宣泄情绪,让孩子勇敢独立的成长。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