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在现实中会被逐渐地压榨空间,因此我们说小时候还经常做的“白日梦”,长大后就真的只能在睡梦里遇见了。在年幼的时候脑子里总会出现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这一阶段的孩子会有一个很显著的行为表现,经常问“为什么”。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奇奇怪怪的问题都会生出不耐强行打断孩子“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为什么这么多为什么?”
家长们多不理解孩子奇怪认知和逻辑下的为什么,同样的也容易对不理解的孩子的行为作出否定的决策,这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
在幼儿教育中,别急着否定,别急着以大人视角去看待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大人视角看问题反而会阻断更多的可能性。
在成人视角下,很多为什么都会被“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扼杀想象,比如大多数人看果实成熟落下这件事,在没有万有引力之前,大人们大概会说“果实成熟了自然会从树上落下,本来就是这样的”,简简单单的一句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其实就扼杀了人们探究现象背后基础物理的可能。
教育中的不否定智慧
泰国有一部获奖广告片《菠萝棒冰》,这段不长的广告片其实藏着的就是教育中不否定的智慧。《菠萝棒冰》中,小女孩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吃雪糕,看得小女孩满心羡慕一直舔嘴唇。但小女孩很懂事,知道家里的经济条件,没有和妈妈开口要。
但妈妈看在眼里,知道女儿也想吃,回家后,妈妈把菠萝切成小块冰冻,做成菠萝冰还女儿吃(广告片中妈妈是水果商贩)。吃完后小女孩觉得菠萝冰很好吃,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要去卖菠萝冰赚钱。
妈妈有些惊讶,并且觉得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她没有阻止女儿,而是决定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下。于是妈妈默不作声地放慢了切菠萝的动作,女儿在一旁看、动手,学会了制作菠萝冰。
但一开始卖的并不好,女孩就去询问妈妈原因。这时候妈妈让女孩去菜市场学习别人卖货的方法。后来小女孩的菠萝冰最后终于有人买了,并且生意还不错。
不否定,引导,给出指导意见,小女孩就这样践行着她内心的想法。不否定在教育中很重要,拓宽可能性,一些家长也认为不可能的可能性。
父母常常用否定局限孩子的可能
做父母的大多会有以“过来人经历”指导孩子行为、人生的习惯,前人走的路一定是对的吗?其实未必,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世俗认知会容易束缚人的思想,把很多事情认为是想当然的事,因此对家长而言,改变“否定”管教很重要,切莫以“都是为你好”限制了本该是天马行空想象的年纪。
1. 否则可能造成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大家都能理解,越限制内心越渴望去尝试,用成年人的话说,“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因此很多家长所说的“都是为你好”反而会反向诱惑孩子。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否定教育完全有可能起到反效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让孩子爬高太危险,孩子只知道父母所这样很危险,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危险,或者会生出“我才不怕危险”这样的小逞能想法。
此外对孩子有诱惑力的事物,全面禁止未必有效,在家长不知道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想方设法去尝试,否定教育的失败和无效恰恰印证了一句话“堵不如疏”。
比如过去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结果每次回家用手摸摸电视都是温热的,当然这类情况无伤大雅,不是严重的错误家长未必会说,但如果情节严重的,酿成大错后再发现、后悔就来不及了。
2. 贴标签否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一些父母习惯用“敲打”的方式来避免孩子骄傲,但这样做很可能让孩子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真的很差。有关“标签效应”的不良影响,美国一位老师简·埃利奥特曾做过这一经典实验。
将学生分为两组,两组孩子的眼睛分别是棕色和蓝色,借着老师告诉孩子,棕色眼睛是优秀的孩子,蓝色眼睛是蠢笨的。
一段时间后蓝色眼睛孩子开始变得沉默不自信,问学生发生了什么,这个学生告诉老师,我去超市被售货员骂,回家的路上还丢了5美元,回家后又被妈妈训、罚站,我真是太蠢了。
标签会形成心理暗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过度都会造成危害,这里又有关于自我认知的内容,不过贴标签并非好事。
尤其是对人贴标签,家长在教育中可以针对孩子所做的事进行客观评价,但切记不要对孩子本身,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3. 否定会产生“赫洛克效应”
同样是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赫洛克将是测试者分为4组,分别为表扬、批评、忽视(但可以看到前两组的情况)、隔离(既没有评价也看不到其他三组情况)。
在工作中,受表扬组的工作成绩最好,其次是受批评组,总体的成绩排序是表扬组>批评组>忽视组>隔离忽视组。
漠视会严重打击人的自信心,哪怕是批评一定程度也能激发人的信心,但漠视影响最糟糕,就好比孩子提出一个想法,家长直接给出否定的答案“别想了,这必不可能实现”,孩子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换位思考,哪怕是成年人也会感受到挫败。
学会智慧的不否定
如何用“不否定”实施教育,空白效应可以提供帮助。空白效应即给思想留有余地,对孩子的教育如此,成年人的思想也是如此,减少以“想当然”来定义一件事,给想法和行为留有余地,这样最后做出的事可能会有超乎想象的收获。
美国小女孩凯瑟琳因为同情在非洲饱受疟疾困扰的孩子,于是决心要给非洲的小朋友们捐赠蚊帐,为此她不仅攒下自己的零花钱。
还想办法通过众筹,写信给比尔盖茨等的方式,带动了社会向非洲捐赠蚊帐的行动。小小蝴蝶扇动着的翅膀也能制造大风暴。10年之后,非洲家庭蚊帐的覆盖率从2%提高到了53%。
孩子的天马行空会有更多的可能,而这些都需要父母的“不否定”智慧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