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防微杜渐”。
所以有时候,孩子在我们大人面前表现得很糟糕,我们难免担心起他们的将来:
这么小就打小朋友,长大了还得了?
这么小就说谎,以后成了骗子怎么办?
这么小就会说脏话,以后会不会越来越粗鲁?
发现孩子不良的行为,确实需要好好引导孩子,及时纠正。
但爸爸妈妈也不需要为此过于焦虑。因为孩子们的某些“不良行为”,也正是成长的烙印。
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孩子有这样的“不良行为”其实很正常,只要帮助孩子、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就好,不需要过度解读幼小孩子的“不良行为”。
我们来看看,孩子哪些“不良行为”容易被我们大人过度解读,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更好的引导孩子,及时纠正。
问题一、打人、抢东西等攻击性行为
恐惧因素:
“我的孩子长大会不会成为一个大恶霸?”
观察孩子表现:
请爸爸妈妈多留意一下那些伤害另一个孩子的动作。
一个2岁小孩,将另一个小朋友推倒,抢了别人的玩具卡车,可能看起来确实像个“小恶霸”。
但考虑一下孩子的年龄——2岁!
2岁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物主意识”,并不清楚玩具不属于自己,也不明白“拿别人的东西不对”这个成人社会公认的道理。
孩子这样做的动机很单纯:我只是想要那个玩具卡车而已。
快速修复:
2岁的幼儿,刚刚开始学习“分享”等社交技能。
所以,我们需要给她时间。给她示范正确的社交方式,比如:
让孩子明白,除了打人,我们还能怎么做?
“球,能不能借我玩一下”
“我用我的小汽车和你换,好不好?
“等你不想玩了,可以给我玩吗?”
“请你坐过去一点”
“我等一会儿再来问你要”……
如果孩子能主动提出这些建议,能使用这些商议性的句子,那再遇到孩子间的小矛盾和小冲突,他就知道,除了打人,还有好多、更好的处理方式呢,没必要打人。
更深远的教育:
当爸爸妈妈表扬孩子的时候,不妨告诉他:你的行为如何让你的朋友感到开心。比如:
“你把帽子借给琪琪戴,真是太好了,你看琪琪多开心!”
当爸爸妈妈批评孩子的时候,不仅要清楚解释“你为什么做错了”,还要指出:你的行为如何让你的朋友感到不安。比如:
“你刚才伤害了莉莉,你看,现在她在哭呢”。
当父母这样做时,孩子会更有思想,更有同理心。拥有这些品质的孩子不太可能欺负他人。
同时,从小帮助孩子学习如何结交朋友、维护友谊也很重要。
因为欺凌者往往是被同龄人拒绝的孩子,他们不懂友谊是怎么回事。
问题二:行为举止粗鲁、令人讨厌
恐惧因素:
“我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变得更讨厌更粗鲁。”
观察孩子表现:
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
当别人说话时他会打断吗?
他拒绝说“请”或“谢谢你”吗?
所有小孩都有让人“讨厌”的时候,自己孩子看起来比其他孩子更严重吗?
快速修复:
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一些粗鲁的行为时,一着急,难免当着大家的面教训孩子:
“你不能这样”!
“你这样不是好孩子”!
“你这样很粗鲁”!
“你这样很没教养”!……
一来,当着大家的面,孩子会很没面子,容易明知故犯,故意反抗爸爸妈妈;
二来:“你这样很粗鲁”,“你这样很没素质”这样的语言,太过抽象,孩子并不容易理解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请私下里,温柔而严肃地跟他说说他的行为。比如:
“你刚才故意打嗝,这很不礼貌,你好好坐着,别人会感觉更好”;
“你跟琪琪抢最后一块蛋糕,这很粗鲁,你可以和琪琪分,琪琪也会很开心”。
更深远的教育:
教会孩子正确的、合适的社交行为,是爸爸妈妈的重要工作。
孩子们通过学习,完全可以掌握良好礼仪的基本知识,比如:分享、轮流、不插嘴……
只是,孩子就是孩子,即使孩子知道如何表现,也难免有会忘记自己行为举止的时候。
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多重复练习“请”、“谢谢”、“对不起”;
也对自己的孩子多用“请”、“谢谢”这样的词汇,做好孩子的榜样;
只要有可能,就提前提醒孩子,比如他一会儿有朋友过来玩,先谈论分享玩具的重要性。
总之,随时提醒我们的小家伙要“善良和礼貌”。
问题三:容易放弃
恐惧因素:
“我的孩子长大,会不会什么事儿都虎头蛇尾?什么事都干不成”?
观察孩子表现:
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挑战时,都会时不时地想到放弃,这很正常。
但我们确实应该担心,孩子会不会养成了“从不完成任务”的习惯。
快速修复:
幼小的孩子,通常确实容易放弃。
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朋友面前被羞辱、容易紧张……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呢?
不妨与孩子谈论一些“爸爸妈妈把事情搞砸的时候”。让孩子体会到:每个人都会出错,我出错了很正常。
除此之外,还可以试试“幽默”。
幽默可以有效的减轻紧张感,是烦恼最好的升华。
比如,孩子用积木搭的“一颗树”倒了,正要伤心呢,爸爸大喊一声:
“啊!爸爸从树上摔下来啦,好痛呀”!
孩子肯定很快就破涕为笑了。
接下来,爸爸不妨装装腿疼的样子,心安理得地请宝贝帮你“揉腿”:
“快给爸爸揉一揉,揉好了我们再种一颗树,我们一定不会放弃的”!
更深远的教育:
首先,在孩子开始做一件事之前,确保孩子明白:爸爸妈妈都希望你能完成它。
第二,保持爸爸妈妈的期望适度。
如果你的孩子要上游泳课,先不要签一年的课程,先从“一个月”这样的小目标开始,如果孩子开始退缩,我们可以鼓励她再坚持一下。
最后要提醒爸爸妈妈的是,当事情变得困难时,孩子想要退出是很正常的,但这种感觉会过去。
这正是孩子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自己能力不确定。
帮助孩子,让他知道,不只是他,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但我们一定有办法,改进一下、坚持一下、再试一次……最甜美的成功,总是出现在“再坚持一下”之后!
问题四:说谎和欺骗
恐惧因素:
“从小就说谎,长大后品德会不会有问题?”
观察孩子表现:
其实,几乎所有幼小的学龄前孩子,偶尔都会说谎。
但是如果孩子上学后还经常说谎或者作弊,就应该重视起来。
快速修复:
学龄前孩子还太小,无法准确理解谎言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以为的谎言,只是孩子们丰富想象力的表现。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把幻想和真实区别开来。
例如,孩子早上明明吃的包子,却告诉他的朋友:
“我今天早餐吃冰淇淋哦”!
如果发现这种“谎言”,不需要惩罚孩子。相反,可以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回应,承认孩子的幻想,比如:
“我早餐吃的披萨!”
一旦孩子6或7岁,他就会开始明白撒谎或欺骗的意义。
所以,如果孩子超过了6岁,在玩游戏的时候作弊,并且爸爸妈妈能确定他是故意的,那就把他拉到一边,跟他讨论一下:
为什么在玩游戏时保持公平是重要的?
我们和小伙伴玩游戏,就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独特才能、敞开心扉、结交朋友、享乐其中。如果作弊,那这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更深刻的教育:
孩子要是发现自己获得的关注不够了,或者爸爸妈妈的的注意力转移到弟弟妹妹身上去了,就会找理由吸引父母。说谎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其实很多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假哭或者假笑来得到更多关注。
稍微大一些,知道可以通过说“我饿了”“我害怕”“我肚子疼”来让父母手忙脚乱一番。
哪怕我们已经看穿了孩子的“小心思”,也不要责怪孩子,多陪陪他,多抱抱他,多亲亲他,及时给孩子补充“爱的能量”就好了。
如果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还经常说谎,爸爸妈妈就需要更加重视。
最好的策略之一就是“抓住”孩子做正确事情的瞬间,赞美好的行为,而不是等待惩罚坏事。比如:
如果孩子在学校惹了麻烦,但回家时老实告诉了爸爸妈妈,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
“我不喜欢你欺负同学,但我很高兴你能老实告诉我这件事”。
对孩子的信任,是一个小小的冒险,却非常值得。
孩子的谎言,有时候会让我们看到他真实的需要。说谎的行为不能纵容,但在教育孩子“说谎”的过程,需要充满理解和宽容。
如果一味追究,只能让孩子进化出更完善的说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