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娇养,男孩糙养?“男女有别”是真的,但养育男孩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0-07-21 10:36:44 来源:

大多数家长对男孩女孩养育问题上都有一个共识:女孩娇养,男孩糙养,也有说女孩富养、男孩穷养,但不管男孩女孩都在家里的宝贝,要说父母因为喜欢女孩才这样显然是不对的。那么为何唯独女孩才应该娇养呢?

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点在于,因为性别不同,在步入社会后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男孩长大后要承担家庭更多的责任,要站在妻子,孩子的身前遮风挡雨,一个|“社会合格”的男性不应该具备“娇气”这种特性。

因此在从小的家庭教育中,男孩的男子气概都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娇生惯养显然不适用。而女孩在家庭角色中更倾向于温柔,顾内型,因此女孩的养育相对可以更温柔,更宠爱,娇气在女孩身上体现出来也更容易被宽容。

女孩娇养,男孩糙养?“男女有别”是真的,但养育男孩不简单

男孩也存在被隐形偏见

很多声音认为,社会对女性不宽容,有偏见,但偏见其实是相对的,用偏激的态度来看,“男孩就应该有男孩的样子”,这其实也可以被视为偏见。

同样一件事,家长对男孩女孩的要求和对待是不一样的,女孩哭了爸爸妈妈会哄;男孩哭了冷处理,晾在一边;女孩犯错父母下不去手,男孩犯错就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样的情况其实听过见过甚至经历过不少,透过一个“桌面实验”,大家对这类问题应该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实验中一个婴儿穿则纸尿裤在大桌上爬行,被测试者在房间内看到的同一个孩子。

但其中一般被告知婴儿是男孩,一半被告知婴儿是女孩。孩子哭泣的时候,被告知孩子是女孩的大人会更迅速的抱起孩子哄她,而被告知是男孩的大人,等待的时间会更长。

如果说男孩被区别对待是因为长大了调皮捣蛋,那么婴儿阶段的区别对待该如何解释呢?其实隐形偏见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一面,当这种想当然印刻在人的观念之中,外部的因素能影响人下意识行为的能力就会变得很微弱了。

女孩娇养,男孩糙养?“男女有别”是真的,但养育男孩不简单

男孩和女孩的区别

当孩子慢慢长大,很明显的男孩会比女孩调皮,这时候家长就有了“正当”理由对男孩严格要求。那么为什么男孩普遍调皮,而无法像女孩一样文文静静呢?对此从生理发育的区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 睾丸激素

男孩女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男孩的睾丸激素影响。雄性激素中80%以上是睾丸激素,而这一技术将决定男孩女孩最根本的区别。

按照激素分泌水平,睾丸激素对男孩的刺激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婴幼儿期0-6岁,成长期6-13岁,青少年期14岁-成年。

第一阶段,男婴在出生时睾丸激素相当于12岁的男孩激素含量,这些激素是用来刺激身体发育的。而几个月后睾丸激素水平会急剧下降到出生时候的1/15。

因此在学步期男孩和女孩的表现不会有太大差异。到了4-5岁,睾丸激素激增2倍,男孩开始和女孩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战斗游戏,而女孩着不会有这种表现。5岁之后睾丸激素回落,男孩们会经历短暂的平静期。

第二阶段是小男孩孩的6-13岁,在6-10、11岁这段时间,男孩的雄性技术是缓慢上升的,一直到11岁-13岁阶段,睾丸激素水平急剧上升,是学步期的8倍左右,这期间男孩的身体发育会特别明显。

第三阶段是14岁-成年,14岁是男孩身体发育最快速的时期,身体变化显著的背后性格等也会改变,焦躁、好辩等情况变得频繁,家长感到焦虑大可不必,当然适当的引导工作还是要着手去做的。

女孩娇养,男孩糙养?“男女有别”是真的,但养育男孩不简单

2. 大脑结构

大脑结构差异是很多人会忽视的问题,但男孩女孩的大脑结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男孩大脑发育速度普遍没有女孩快,在一个左右脑之间的联系,女孩的联系更强,男孩的联系更弱。

大脑职能大致区分,左脑主语言、推理,右脑主运动、时空定位,左右之间有大量神经纤维联系,研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等得出结论,女孩可以用两个半球同步思考,男孩倾向于只有半侧。并且男孩左大脑皮质生长速度更慢。

要帮助男孩克服大脑差异化,一个方法是补短,帮助男孩建立大脑连接,具体的男孩在听说读写上比女孩要弱,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能力,如口语训练,多阅读等等。生理构造不可逆,但建立大脑联系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弥补的。

女孩娇养,男孩糙养?“男女有别”是真的,但养育男孩不简单

如何培养积极、勇气又有担当的男孩

社会性注定了男孩不能在教养环境下成长,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帮助男孩更好的成长中呢?在这个问题上,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来自爸爸的教育

来自爸爸的教育是社会性的体现,教会男孩这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和期待,责任、勇气以及担当要从实际出发,空谈的内容总是抽象,教育的意义也就不太大了。生活中,爸爸可以适当地和孩子进行游戏互动,和孩子讨论规则,在尊重生理特征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教会孩子尊重女性,具体的,在家要尊重妈妈,生活中要对女孩谦让,而爸爸作为以身作则的榜样,在家庭中也要尊重自己的妻子和母亲,这样父亲才能更好地成为榜样的力量。

在发生矛盾的时候,父亲的话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在教育环节孩子才更能听取大人的意见,在实施教育中形成良性循环。

女孩娇养,男孩糙养?“男女有别”是真的,但养育男孩不简单

来自妈妈的教育

妈妈的教育更多地是从感性角度出发,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两性关系,一定要细分的话,性教育爸爸和妈妈负责的环节就可以这样分工,爸爸来教导男孩部分,妈妈来教导女性部分,让男孩知道如何正常地和女孩交朋友,看待男孩女孩之间的区别。

其次妈妈的温柔教育更能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细心和敏锐的观察也能更快地注意到孩子的情绪波动,在情感力量上母亲的爱是包容和慰藉。

这对于已经被严格要求的男孩来说也很重要。对男孩,人们会抱以更多社会性要求去教育,但其实和温柔教育并不完全冲突。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