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皓皓从幼儿园回来跟我告状,班上的小朋友在做游戏时咬了他,边说还边撸起袖子给我给我看,胳膊上一排小牙印,并不是很深。
我先是耐心听完,然后给小家伙做了简单的处理后,跟他了解情况:“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她为什么会咬你呢?”
“我们一起做手工,她想要我的剪刀,我没给她,她就咬我,我还打她了呢。”小家伙越说越生气。
“打人是不对的,当然她咬你也不对,遇到问题,应该互相商量,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
听完我的话,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二天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我找老师了解了情况:这个小朋友在幼儿园经常会“咬人”,新来的小朋友都被她咬了个遍,每次和小朋友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她都会去“咬人”。
老师们也很是头疼,也跟孩子家长聊过这个问题,这孩子也不是故意攻击其他小朋友,平时跟大家相处得也很好,但是每次来了新同学或者跟其他小朋友有矛盾时,她就会“咬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咬人”呢?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01孩子“咬人”一定是恶意攻击吗?可能他只是不懂表达
心理学家认为,咬人是孩子表达自己生气、沮丧、渴求控制感和追求关注的一种方式。因为还不太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所以孩子会通过咬人这种看似非常有攻击性的行为来向我们诉说自己。
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医生,工作都非常忙,三个月左右的时候,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将孩子给爷爷奶奶带。
爷爷奶奶对孩子也格外溺爱,小时候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也会咬爷爷奶奶,老人心疼孩子也就百依百顺,并没有过多干预。
2岁左右的时候,爷爷奶奶带她到楼下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因为争抢滑梯,孩子第一次咬了别人。再后来,一遇到她解决不了的问题, 她都会用“咬人”这样的方式解决。
上了幼儿园以后,爸爸妈妈把孩子接到身边,老师第一次找妈妈沟通孩子“咬人”时,妈妈也用了各种方法试图改变孩子,但是不管是好言相劝还是严厉批评,孩子都只知道哭, 甚至还会咬妈妈,就是不知道用语言表达。
02“咬人”背后的原因,你真的知道吗?
从老师反映的孩子“咬人”场景来看,孩子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才导致她每次遇到问题都本能的用“咬人”来解决。孩子“咬人”其实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
1、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补偿性行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将0-1岁这个阶段定义为口欲期。在这个阶段的重要表现是:孩子会通过叼奶头、吃手指、啃咬硬物等等来满足原始欲力。
也就是说,当孩子处在这个阶段时,用口去感知和探索世界是非常正常的,可是,我们总是出于各种对孩子的保护,而拒绝孩子乱啃乱咬,这就导致孩子在口欲期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就可能造成以后口欲期延迟,甚至,在口欲期结束后还会出现“咬人”的行为。
我儿子因为断奶比较早,六个月后就一直奶瓶喂养,九个月的时候开始见啥吃啥,那个时候觉得不卫生就极力制止。结果,非但没有改掉乱吃东西的习惯,反而“吃手”上瘾,甚至一度将右手大拇指吃到变形。
早教老师跟我讲孩子是属于口欲期延迟,我才没有刻意去制止,一岁左右的时候,孩子自然戒掉吃手习惯。
2、 孩子语言匮乏,用“咬人”表达情绪
《儿童微行为心理学》在讲到孩子咬人问题时是这样说的:
由于孩子还不能完美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他们经常采用推、拉、咬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关注,以此来实现自我交往和表达的意愿。
在幼儿园咬小朋友的那个小姑娘就是非常典型的不懂表达,需要发泄情绪时习惯性地用“咬人”回应。
低龄儿童语言是非常匮乏的,也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本能地采用行动来表达愤怒和不满。
贵州卫视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育儿大师》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爸爸妈妈教育活泼好动的孩子,孩子一直喊着“不”,爸妈置之不理,还严厉批评,孩子不知道如何解决,就直接咬了爸爸一口。
所以说,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03尊重孩子口欲需求,丰富孩子语言表达,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口欲敏感期”
上文我们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分析了孩子咬人的原因,那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口欲”需求
著名情商教育学家张怡筠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书中讲到孩子用口探索世界时这样说:
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舌头。
也就是说,当孩子处于“口欲”期时,是习惯于用口去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生理需求,主动给孩子提供安全有效的方式来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1.提供不同的食物来满足孩子的咀嚼需求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在聊到孩子“咬人”问题时是这样建议的:
在孩子咬人的那段时间,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
低龄儿童处于出牙期时,牙床会觉得很痒,这个时间,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软硬不同的食物,比如磨牙棒等,来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同时也能更多的去感受食物带来的美好,从而减少他对其他硬物的需求。
2.接受孩子偶尔的“咬人”行为并正确引导
《儿童微行为心理学》一书讲到孩子的咬人行为时是这样说的:
孩子出牙时因为牙龈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于是不少孩子就会采取咬的方式来缓解不适。比如,很多孩子会咬妈妈的手,咬妈妈的胳膊。
也就是说,当一两岁的孩子出现“咬人”行为时,很可能是处于口欲期,这个时候,家长一定正确对待。
朋友家孩子两岁时经常会“咬”妈妈的胳膊,每次朋友都会大声呵斥,孩子不仅不收敛,反而以此为乐,动不动就要趴在胳膊上咬一口,搞的朋友经常揍孩子。
后来,有一次,我们聊到这个事情,给了她一些建议:首先不要再揍孩子,可以试着“咬回去”,让孩子亲身感受这样的痛,并向孩子表述自己的感受:妈妈觉得很痛,妈妈咬你是不是你也会还觉得痛。借用这样的小惩罚,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是错误的 。
朋友试了这个方法,确实很有成效,当她咬回去的时候,孩子主动说:妈妈,痛,不咬了。
第二,正确运用语言训练方式,教会孩子表达情绪
当孩子三岁后还有“咬人”行为,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重视,不能单纯地用“口欲期”来看待咬人问题,可以借用以下三种语言训练方式,教会孩子使用语言表达情绪。
1.多用疑问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蒙特梭利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口头语言是孩子的一种自然能力,完善孩子的口头语言有利于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跟幼儿时期家长包办太多,孩子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立刻满足孩子需要,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养出“咬人”孩子。
正确的方式是,多采用疑问句:“宝宝,你是要苹果吗?”
“是。”
“你是要什么呀?”
“苹果。”
“哦,宝宝是想要苹果呀!”
这样的沟通对话,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强化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在孩子会咿呀学语时,我们就要开始多运用这样问答的方式,有意识地训练。
2.认真倾听,鼓励孩子大胆说
我们在这一时期,应该多倾听孩子说话,并鼓励他大胆说。《蒙特梭利:儿童语言能力训练》一书中是这样讲的:
当孩子学会说一些话时,不管这些话是否有意义,孩子都会经常不停地说,有时甚至会自言自语。
19年10月份,合肥一个小朋友因为调皮手指被卡求助消防员叔叔。没想到小朋友变身话痨,一直在与消防员聊天。
这则新闻下方很多宝妈都来吐槽自家宝宝的“话痨特性”,连明星孙俪也在微博上吐槽自家俩娃的话痨日常。
其实,孩子能表达出来的越多,说明孩子的词汇量越丰富。当孩子总是重复同一句话时,家长不要暴力打断,而是应该耐心倾听,多鼓励孩子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飞速提升。
3.绘本和游戏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也不懂得如何表达情绪,我们可以借助绘本和小游戏来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
我们可以借助绘本《菲力的17种情绪》来让孩子清楚地自己的情绪种类,然后通过《不要哭,清楚地说》这本绘本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代替哭闹来表达情绪,最后借助绘本《菲菲生气了》来教会孩子正确地应对情绪。
除此以外,和孩子一起读绘本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小游戏来强化孩子对情绪的理解,比如通过演绎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让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情绪,并鼓励孩子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开心、愤怒、伤心等等。
总结
孩子咬人其实是很常见的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原因,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咬人行为时,一定要正视和接受孩子“口欲期”咬人行为,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
平时,我们也要多陪伴,多沟通,多跟孩子一起读绘本,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避免因为不擅表达情绪而出现的“咬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