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统计工具能自动统计妈妈群的热门话题“TOP10”,那么“隔代育儿矛盾”一定能名列排行榜前3。
热播剧《安家》里,女博士、妇产科专家宫蓓蓓(海清饰),在忙碌了一天后,一回到家便急急忙忙地准备给老二喂奶,却又发现老大在餐桌旁捧着 iPad,一边看动画一边机械地张嘴,一口一口吃着爷爷喂到嘴边的饭。
宫蓓蓓劝说公公,“爸,别再喂他饭了,都上中班了。”
可公公哪听的进,反而把腰板儿挺得直直的,理直气壮:“我要是不喂,他就不吃,孩子饿着怎么行啊!”
宫蓓蓓说:“他不吃就让他不吃好了,到最后他饿了,他自己自然就会吃了。”
婆婆在旁边听了,不乐意了,“孩子身上这点肉啊,都是一口一口喂出来的,你们年轻人,哪有这个耐心?”
剧中的这一幕闹剧,让很多人感同身受,惊呼简直想在我家安装了摄像头,连说出来话都一字不差!实际上宫蓓蓓一家,确实也是很多现实社会中家庭的缩影。
老人带娃,“喂饭”似乎都是逃不掉的常规操作,也是隔代育儿矛盾最大的爆发点。事实上,除了“喂饭”,隔代育儿让人“炸”的点太多太多了……
关于教养,隔代不隔代都不可能完美
其实,解决“隔代教养”矛盾的关键点,很简单,方法就是:确立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并尽可能让所有人都“观念统一”。
当然,一家子育儿观念统一这种理想状态,真正做到太难了。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的琐事,只不过遇到孩子更加被放大了,如果两代人意见实在无法统一,但又不得不“隔代教养”,不如试试这样做:
01坚持自己认为对的
不要为了“难以统一观念”而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爸爸妈妈们更容易学习、更新自己带孩子的方法,只要你认为这样做对宝宝好,你就只要求宝宝在跟自己相处时,做到这些就行了。
比起去扭转老人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天天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不要把“隔代帮忙”真正变成了“隔代教养”。
02老人跟你意见不同时,“抓大放小”
带孩子的人多,教养方式也肯定没那么容易整齐划一。在没有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尽量要求自己“抓大放小”,那些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细碎的事情,放心让老人来处理,错也错不到哪里去。养孩子不是生产一个产品,每件事有精准的规格、标准,孩子的各个方面都要放进一个坐标体系去测量,那样你吃力、老人吃力、全家都吃力。孩子的发展有无限可能,不必事无巨细每件事都抓,牢牢抓住“大”的方面就好了。
03家庭气氛和谐,很重要
我们可以否认祖辈的观点,但绝不能否认祖辈的真情,没有人该因养育这种充满爱意的事情而受到伤害,家庭气氛和谐永远是第一重要的。
紧张氛围下,孩子的大脑会分泌一种“抗压激素”,会让他事事小心,自己尽可能乖、尽可能卖萌,来调节家庭气氛,让大家都开心起来。久而久之,孩子对事物的探索,就会失去开放的心态,情绪会受影响,焦躁、爱哭闹且不易哄。而在和谐气氛下成长的孩子会更轻松的专注于吃、玩、探索的成长,反而发展的很好。
04多给老人鼓励与关心
对老人带孩子方面的长处要给予鼓励,让老人知道自己的辛苦付出是能得到认可的。遇到节假日,带老人孩子出门转转,好让彼此增进理解。
很多时候,老人只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带孩子更好、更对,所以才会犯错误。做父母的要如何说才能让老人听进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本领,说话的艺术决定整个家庭是否和睦。
不管赞成或反对,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一种“幸运”。遇见好的老人帮带小孩是我们的福气,遇见不好沟通强势的老人,或许正是修炼时机来了,我们需要提升我们自己的情商和认知。
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相信爱,让孩子拥有爱。很多人在回忆童年和少年时,都会想起爷爷、奶奶辈的亲人曾给予自己的温暖和爱,并发现这些其实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