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都听到过这样的话:
“这孩子我们怎么说他都不听,只有老师说了他才听。老师,孩子就麻烦您了,请您多多管教他。”
刚上班的时候,如果有家长这样对我说,我的责任感会立刻爆棚,有一种被家长信任的自豪感。然而现在,当我教书12年接触了很多学生和家长之后,我才发现:
那些连家长的话都不听的孩子,是绝对不会真听老师的话的。孩子真正怕的人永远都不会是老师,而是家长。
1、家长为什么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却会听老师的话?
当家长说孩子不听他的话,只听老师的话的时候,可能是认真的也可能只是在甩锅。家长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①家长缺乏管教孩子的方法:跟孩子总是话不投机。
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母慈子孝,大部分鸡飞狗跳都发生在孩子上学之后。
幼年期的孩子比较依赖父母,再加上父母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基本上不会发生矛盾。
当孩子上学之后,随着学业任务的加重和父母要求的提高,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再加上孩子进入青春期了比较叛逆,如果家长没有很好的管教方法,基本上无法跟孩子有效沟通。
久而久之,家长就会形成一个错误的认知:孩子不听家长的话。
但是孩子确实需要管教,于是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那管教孩子的希望可以寄托在谁的身上呢?首先就是老师。
②家长缺少耐心和责任心:自己懒得管教孩子,却寄希望于他人。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工程,不是父母一句话孩子就会言听计从。孩子的成长就跟学习知识是一样的,是一个不断出错、纠错的过程。
孩子在学校学习,有时候一个知识点老师会借助不用的例题讲上三五遍甚至十来遍。孩子学习知识主要靠老师教,但是做人主要还是要靠家长引导。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有耐心像老师那样一遍又一遍的去提醒、去纠正、去引导孩子吗?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特别讲究方式,不能简单地去说教,甚至粗暴地去强求孩子。家长要找适当的机会,用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这样的耐心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有的家长尝试过几次之后就失去了耐心,不想再花心思去教育孩子了。
孩子需要教育,但家长又不懒得去教育他们。怎么办?家长就会尝试找别人代替自己去教育孩子。找谁呢?首选还是老师。
③孩子会表演:在家长面前放飞自我,在老师面前刻意压制自己。
都说家是最放松的地方,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孩子比较放飞自我,跟家长观点相左的时候,他会提出异议,甚至会用行动去反抗。
但是在学校、在老师面前就不一样了。孩子在老师面前有可能会隐忍、会刻意压抑自己的脾气。
所以,家长们就有了误解:孩子不听自己的,只听老师的。
说实在的,那些家长都管不了的孩子,老师其实更管不了,他们在老师面前表现出的服气,很多时候都是假象。
其实孩子们心里是清楚的:在老师面前忍一时就过去了,毕竟老师不可能管自己一辈子。但是在家长面前是忍不过去的,家长会一直管着自己。
总之,家长管不了的孩子,老师也不可能真的能管得住。
2、孩子难以管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们并不希望孩子怕家长,也不希望孩子怕老师。我们不需要孩子怕任何人,但是孩子需要有敬畏的人。毕竟他们的成长是需要管教和引导的。如果一个孩子毫无畏惧,那么谁能够管教得了他们呢?
经常听到家长说:不是我不想管孩子,是我真的管不了啊。说轻了不听,说重了,怕他想不开。我能怎么办呢?
既然家长都知道自己的孩子轻不得重不得,又何必把难题丢给老师呢?家长自己都不敢管自己的孩子,老师又有什么胆量去管?
作为家长,真正要做的不是甩锅,不是寄希望于别人来管教自己的孩子,而是要去找到孩子“无法无天”的原因。
家长管不住孩子,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①过于溺爱。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过于溺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娇纵的习惯养成很容易,想戒很难。小时候放任不管,长大了自然难以管教。
②觉得亏欠孩子,报复性宠溺。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武汉解封首日,一女子一次性预定76种早餐。女子说,封城期很多人都没能好好吃早餐,想把这些天错过的全补回来!网友们把这叫做报复性消费。
套用这种说法,在育儿的过程当中,有一种宠爱的方式叫做报复性宠溺。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能把他们带在身边,直到上学了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时候父母因为觉得之前亏欠了孩子,就会不加节制地宠溺孩子。这种宠溺我们就可以叫做报复性宠溺。
宠溺无度,孩子自然无法管教。
③佛系育儿,觉得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还有一种父母,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非常佛系。他们既不去纠正,也不去引导,因为他们始终坚信孩子出现问题是因为不懂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是这样的吗?孩子会慢慢长大但是孩子不会自己忽然就懂事了。问题总是越积越多,最多越难解决……
总之,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舍不得管教,长大了自然就难以管教。
3、怎样才能管好孩子?
我们做父母之前是不需要通过考试拿合格证的,但是为人父母是人生中最大的一场考验。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管好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①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还是那句老话身教胜于言传。光说大道理是很乏力的,但是父母的行动孩子是看在眼里的。
有网友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到原件上去找原因。
这番话很有道理,孩子总是像父母的。这个“像”不仅仅是指长相,更多的是指行为和习惯。作为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
②父母育儿要有原则有底线。
有一次在超市买东西遇见一对母子,小男孩大概不到两岁。称了棒棒糖还没付钱,他就哭着闹着要吃。店员看得都心疼了建议先给他吃一颗。但是孩子妈妈却说:“必须先付了钱才能吃,这个道理必须要让他懂。”
我真的想为这位母亲点赞。教育孩子必须要有原则、有底线,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绝不能因为孩子哭闹,看着心疼,就纵容他。
父母的一次次纵容,必然会让孩子养成一个又一个坏习惯。
③父母不要甩锅,要主动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这一点至关重要。育儿之路是很艰辛的,只有愿意主动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的父母,才能在育儿路上风雨兼程。
如果父母没有担当就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把责任推到爷爷奶奶身上;孩子上学之后,他们可能会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
实际上呢?父母才是最应该对孩子负责的人。如果父母都想甩锅,那么谁又能担起这份责任呢,最后吃亏的必然还是孩子。
结束语
孩子最怕的人,永远都不是老师,也不会是任何人,而是父母。真正能管住孩子的人,永远都不是老师,而是家长。
老师只要负责孩子三五年,而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整个人生负责。敢于担起责任的父母,孩子会更优秀;只想甩锅的父母,孩子的教育就很堪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