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动物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要吃肉。”
如果孩子向你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会怎么做?
前不久,一位网友在知乎上提出了这样的困惑,冲上了热门,吸引了不少网友围观。
其中有一位答主讲述了自己儿时的经历:
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只兔子,被家人做了晚饭,他哭喊了很久,甚至以饿肚子来抗议,不仅没引起父母的重视,还被他们当成了“笑料”,争相打趣。
这件事一度成为童年阴影,长大后,每次回想时心里都会隐隐作痛。
里面有一句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说:“重点不在于那只兔子下锅了,而是当我为那只兔子难过时,他们既不理解我,也不尊重我。”
这个回答戳痛了无数网友。
吃饭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却让有些孩子成了一生的阴影。
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总是抱着“小孩子懂什么”的想法来养育孩子,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想法,都会选择性忽略,认为他们不具备与父母平等对话的能力。
殊不知,对孩子而言,那种不被尊重、被漠视、被曲解的心情,再过多少年,也无法忘记。
每个孩子既是你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出生之时,都被赋予了独立的意志,哪怕还没有学会说“不”。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每个家庭给到的最佳教育。
01
尊重孩子的选择
其实是尊重他的感受
前几天,听朋友讲了一个她与儿子发生的小故事:
她一开始都按照自己的计划严格教育8岁的儿子,但从上周开始,她发现儿子变得闷闷不乐,开心也不说,不开心也不说,每天都是同一个表情。
直到有一天,吃晚饭,儿子吃完了盘子里的饭菜,又喝了粥,她担心儿子没吃饱,又给他加了两个饺子。
儿子嘟着嘴说:“我吃饱了。”
她头也没抬地反驳说:“多吃点,才能长高,再吃两个。”
儿子委屈地说:“我自己吃饱了还不知道吗?为什么你总是不相信我的感受?一定要命令我怎么做呢?”
孩子的话让朋友突然“惊醒”。
她发现,自己本意是对孩子好的付出,以为在满足孩子,但是在孩子眼中,他们真正的感受没有被关注,反而被替代、被控制,内心难怪不满。
最后她说:“原来我为他做那么多,反而是挡住了他。”
其实尊重孩子的选择,说到底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需要,所谓的“看见”,就是你无条件地接收对方的感受与想法,并给出回应。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时,其实是给孩子释放了一个信号:我相信你,你的感受可以由你自己做主。
这也是激发孩子活力的第一步。
被尊重滋养大的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并让内在和外在都丰盈饱满,最终成长为一个灵动自由的人。
02
被剥夺选择权的孩子
更容易自我否定
著名教育学家格兰特·霍尔沃森说过:“孩子渴望在归属感中获得幸福,在新事物中获得成长,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
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权,那么他们的内在动力也会瞬间熄火,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淖中,难以向前。
有个网友在论坛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妈妈是一个性格强势的人,小时候的她,无论做什么,都被事先决定好了,自己从来没有过选择权。
周末出去玩,本来想好好打扮一番,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妈妈二话不说把一件厚衣服套在她身上,说“小孩子要什么好看,保暖重要”。
自己喜欢跳舞,妈妈却给她报了围棋班,说“跳舞有什么好的,又不能长脑子。”
就连她在学校里报什么社团,妈妈都要亲自打电话叫老师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完全不过问她的想法。
久而久之,她从一开始的反抗、不满变成了妥协、顺从,最后觉得自己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自己想做什么都是不对的,眼神也越来越黯淡。
成年后,更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透明人”,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工作上更是如此,把自己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处理问题缩手缩脚、犹豫不决,内心的憋屈和苦闷,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孩子对自身的认识来源于父母的评价,父母怎么看待孩子,孩子也就怎么看待自己。
当父母拒绝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选择强加给他时,实际上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好”,长此以往,孩子的价值感自然也越来越低。
所以,父母否定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在侵蚀孩子对自身的肯定。
从小被压抑真实想法,不被尊重理解的孩子始终只会无限否定自我,最后即使再优秀,内心也会住着一颗受伤的心灵。
03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他
香港歌手陈美玲在三个儿子都考上斯坦福大学之后,一跃成为话题人物。
当人们问及她的育儿经时,她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在大儿子上高中的时候,想去美国留学,作为父母,陈美玲也希望儿子选一所比较好的学校。
可是最后的结果让她大跌眼镜,儿子选了一所一般的学校,理由是:这所学校每名新生都配有一匹马。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肯定会找各种理由让儿子换一家,或者直接帮儿子换掉。但她没有,依旧选择尊重孩子的想法。
事实证明,大儿子的选择是对的,他在那所学校学得很开心,成绩也很好。
大多数父母读渴望孩子独立,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想法的人,但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吃亏,担心孩子摔跟头,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
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终究是渐行渐远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只是帮助他们成长的角色,而不能替他们成长。未来的路,还是要靠自己去走。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的:“儿童必须通过自有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
父母之爱,为孩子之计深远,要让孩子在以后走得更稳当,就必须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一切由他自己去体验,在选择中变得更加独立,这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04
作家毕淑敏曾说: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
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这种尊重,既不是溺爱般地让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一刀切式地说了不能做就不能做。
孩子的想法总是如万花筒般的出人意料,需要正确的尊重方式才能让他茁壮成长。
这样从心而发的尊重,最起码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顾及孩子的感受,及时反馈
在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朱莉提出想修理院子时,引发父母的分歧与争吵。
当时朱莉吓得手足无措,完全不知如何应对。
事后,父母依次进入她房中,安抚她的情绪,亲吻她的额头,并表示“这不是她的错,我们依然爱你”。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获得理解和体验到爱。
当我们在第一时间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也最低限度地减少了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让他依旧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2)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表示理解
《高素质父母》一书中说到:“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面对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需求,父母不要急于否定,而是给自己一点耐心,换位思考,找到孩子要求背后真正的需求。
当我们蹲下来,和孩子的视线齐平时,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也就能帮你更好地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分歧了。
3)合理需求做到尊重,不合理需求积极引导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如果是合理需求,父母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在不违背父母原则的情况下,让孩子自主做决定。
《爸爸去哪儿》有一期多多喜欢的小狗,被同行小伙伴借去玩了一段时间,她有些不愿意了,就跑去找爸爸帮忙。
黄磊给出的回答是:“多多,你是姐姐,你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他并没有因为一件小事,而直接代替孩子做决定,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不仅让孩子体会到被信任,也让她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
如果是实在无法接受的不合理要求,那也一定要共同协商,积极引导,并且和孩子做好约定,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之前有名网友分享说,和女儿去迪士尼玩时,她吵着要吃棒棒糖,但她牙齿不好,不能多吃。
她没有马上拒绝孩子,而是温柔地问:“你还记得上次牙疼是什么感觉吗?”
孩子马上歪着头说:“可疼了,好几天都没睡好。”
她接着说:“那妈妈去买一根,你吃多了会牙疼,我们只尝一点好不好?”
孩子点了点头,之后也按照约定的那样,只尝了一点点。
尊重是相互的,当孩子提出要求,父母做不到,只要耐心解释原因,让她感受到被尊重,孩子必然也会用尊重回应你。
爱从来不是抱着“为你好”的借口,忽视和拒绝孩子的需求,而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
当我们越忽视和否定孩子时,孩子就越容易自我怀疑,陷入自卑。
好的家庭都懂得:孩子的人生很重要,孩子的心理需求更重要,而这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选他所爱,经历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如他所愿,让他自由去探索世界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