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野生动植物的“喜怒哀乐”
发布时间:2020-04-10 09:28:32 来源:浙江发布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古代的文人墨客也以野生动植物为主角,创造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来看看,古人笔下的野生动植物形象吧~

杜甫写了一只失群的大雁,他通过短短几句话写出了这只孤雁的悲伤哀痛,它失去了群体的温暖,陷入无助的孤苦境地。

《孤雁 后飞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晚唐李建勋写了一只失群的白雁。细致的描写不仅符合白雁的实际,也反映了作者的孤独心境。正是由于人兽有相类、相通之处,以物拟人是唐诗中常用的手法。

《白雁》

晚唐·李建勋

东溪一白雁,毛羽何皎洁。

薄暮浴清波,斜阳共明灭。

差池失群久,幽独依人切。

旅食赖菰蒲,单栖怯霜雪。

边风昨夜起,顾影空哀咽。

不及墙上乌,相将绕双阙。

差池失群久,幽独依人切。

旅食赖菰蒲,单栖怯霜雪。

边风昨夜起,顾影空哀咽。

译文:

村子的东边的溪边上,立着一只毛色雪白的鸿雁,它的羽毛是多么的洁白呀。天色将晚、夕阳西下之时,它独个儿在清溪里游弋,梳洗自己的羽毛(对应“浴”字)。美丽的白毛反射的光芒,同西下的阳光一同,也渐渐隐去。这只雁儿,不小心与雁群分散,时间已日渐长久了;因为独自幽栖的缘故,产生了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它寻思着能有一个伙伴,相依相偎的心情也日渐迫切。在失群的旅途中,它赖以生存的食物,只有菰和蒲(两种水草)了;而因为独自栖息,失去了友伴,它对霜雪也害怕起来。昨夜开始的北风日渐强盛了,这只孤雁时常回头看着自己的影子,只能可怜而无助的呜咽着。它深深地感觉到啊,自己的境遇,还比不上墙上的乌雀——因为,它们却能在屋宇间自由自在,双飞双栖。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乌鸦具有“反哺”的特点。白居易在《慈乌夜啼》一诗中,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乌鸦报母恩而不得的哀怨。

《慈乌夜啼》

唐·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是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中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野生动物的两性之间也有情感关系,寒山子(唐)有一首诗说:“止宿鸳鸯鸟,一雄兼一雌。衔花相共食,刷羽每相随。戏入烟霄里,宿归沙岸湄。自怜生处乐,不夺凤凰池。”这里描写的是雌雄鸳鸯同行同止、双去双来的习性及反映出的动物的“夫妻之情”。

吴融(唐)《鸳鸯》写道:“翠翘红颈覆金衣,滩上双双去又归。长短死生无两处,可怜黄鹄爱分飞。”这里描写的也是同一种感情,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的美好寄托。

史达祖(南宋)《双双燕·咏燕》说:“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吴文英(宋)《双双燕·小桃谢后》说:“共斜入、红楼深处。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这二位婉约派词人显然是把双飞燕子描写成“腻在一起”的夫妻,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有趣传统。

李石(宋)《蜂蚁》写到一个小蜂被十个蚂蚁抬走:“蜂母正凭怒,有虿无敢作。相视母子心,如被蛇豕虐。蚁行蜂母随,众力岂易拨。”这是作者亲眼观察到的动物活动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虫类的母子之情。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地位,它是高风亮节的代名词,也代表着一种雅,在诗经中的《卫风》、《秦风》、《小雅》都有出现,如:

《秦风·小戎》:交韔二弓,竹闭绲縢。

《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