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七年的暮春时候,是苏轼自请出京后的第三年,彼时他任职杭州通判,这是他宦海生涯中初尝波折打击所去的地方。露珠落了,花也落了,苏轼忆起和友人陈襄(北宋仁宗、神宗时期名臣)曾经一起春游的情景,似乎还历历在目,如今庭院中只有自己独看花谢花飞了。
《桃源忆故人·暮春》
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
这首词便是苏轼一梦转醒时,忆起和友人陈襄在寒食节同游西湖的情景,想那一样的春天,不一样的情形,不一样的心情,不如吟一首词,些许慰藉也好,些许落寞也好,就让它们在词中流连消磨吧。
安宁理想的梦境断了,人是在哪里呢?只听见黄莺在红树间婉转吟唱。“华胥”意指梦境,因为华胥一般意为安宁美好之境,所以苏轼所作的梦必是一个安恬祥和的好梦了。梦中突然醒来,一个“断”字表明美梦醒时的无情无奈,因为沉浸在梦中不愿醒转,一时竟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呢。黄莺啼叫的声音提醒了他身在何处,红黄分明,一静一动,看起来现实中也是很美的氛围环境。
但是苏轼接下来写道:“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蔷薇的露珠就像是香雨一般滴落下来,寂寞地洒进了闲寂的庭院。你看,苏轼在这一处的写意是十分细腻的。他醒来后恍惚身在何处时,听到看到了莺啼红树,又看到了蔷薇的露珠从花瓣上滚落下来,所以他说:“几点蔷薇香雨”。
香露滚落庭院,这情景对于一个男性诗词人来说,是需要相当细微敏感的观察才可以达到的。苏轼进而想到蔷薇的露珠洒进了闲空的庭院,庭院寂寞且深深,连洒进的花瓣露珠也会觉得这里空寂罢。苏轼的细腻比之他的豪放,正如他的悲慨比之他的旷观一般,这样兼而有之的性格追求始终在他跌宕沉浮的人生里,他才会成为有着诸多遭遇命运的主人,因为他永远在正视命运,正视家国,正视所有的幸与不幸。
词的下阕写道温暖的春风不解风情没有留住花儿,花瓣飞离,一片片落在人的身上。这是苏轼由庭院的花香鸟语想到和友人同游西湖时的春景,春风吹落了花瓣,乱花飞舞,是春风不解,花却有情,着落在人的身上。春风无情,吹离了花瓣,也吹离着人的年华,一年一年,时光匆匆,哪能永葆春光,永葆年华呢。
苏轼的悲慨在这首词中,在最后达到了鼎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高楼凭栏远望,看那春天就要归去了,芳草无际竟迷离了人的双眼看不到归路。由寂寞闲庭忆起那春风无情,又想到高楼远望而去的时候,竟觉找不到归路。此时的苏轼在命运的遭遇面前,他是失落悲慨的。前程追求也好,朝堂风云也好,此时此刻的他看不到归路,也不知晓归途。
这是写意春光的一首词,词中的春光有招摇缭绕之地,也有悄然细腻之处。春光本是醉人,苏轼在初遭打击的形势下,只觉闲庭寂寞,只觉年华瞬逝而不见归路的迷茫悲慨。
然而苏轼就是苏轼,今后他还将经历无数的风雨沉浮,他的悲慨,他的旷达,他的家国之心,都将会伴他一生,随他拨开那迷眼的云雾,随他披荆斩棘在北宋的风云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