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历14年写就的《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其史学价值、文学价值皆非常高,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历史故事,便能看到满满的人性。
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得到富贵以后,如果不回家乡,就好像穿了一身锦绣绸缎,却在夜晚出行,谁能看到你的好?指发达之后理应回故乡显耀荣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所以这样说。
联想最后项羽兵败刘邦而“无颜见江东父老”,有的说他是为面子,有说是无奈,还有说他为的是大义……无论为何,足见项羽在成就霸业上的局限。
而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几千年来,概莫能外。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同样是一个人,一旦我富贵发达了,亲戚就开始敬畏我、怕我,可一旦我又落魄贫贱了,又都看不起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说了。
出自《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早年在鬼谷子那学了纵横术,技艺还不够精,下山游说秦国没有成功,只好回家。
此时的苏秦,衣衫褴褛、形容枯槁、满心羞愧,巨大的挫折已经够他难受了,没想家中迎接他的是更大的一盆冷水:“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于是以“锥刺股”的精神,发奋学习太公阴符之谋。
后来他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获得成功。当他佩带六国相印衣锦还乡,他的家人跪在地上,都不敢抬头看他。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态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他的嫂子回答:“因为你现在地位高,钱又多啊!”
面对如此诚实坦白的家人,苏秦也不好再追着多说什么,只能发此感慨。
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难近。非人情,难亲。
一个人连自己的孩子都可下手,连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这样的人,也很难相信他会爱别人……指能做违背人性之事的人,是不可亲近的。
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说的是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去见他,问谁可以接替做下一任宰相,齐桓公提到三个人选时,管仲的否定回答。
一个是易牙,知道齐桓公爱吃美味,就把亲生儿子蒸了,做成菜给他吃;
一个是卫国公子开方,抛弃父母亲人和公子的地位,来投靠齐桓公,表现得很忠诚。
一个是竖刁,为了伺候齐桓公,把自己阉割了,一副百依百顺的样子。
可惜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劝诫,重用了这三个人,最后三人联合起来作乱,竟然把齐桓公这个春秋霸主给活活饿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讲的是“四大刺客”之一豫让的故事。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早年曾投靠不同的领导,但都默默无闻,直到做了智伯的家臣后才获得重用,且智伯对他很是尊重。
之后三家分晋,智伯家族二百余口被杀,智伯的头盖骨被赵襄子漆成饮具。豫让逃到山中,念及智伯对自己的恩遇,发誓要为智伯报仇,杀掉赵襄子。
为此,豫让改名换姓,甚至不惜将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样貌,沿街讨饭。
虽然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但挥剑自刎前说的这两句,令人对他的忠义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