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春天渐渐苏醒,气候日渐转暖,人们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就是常言所说的春困。
春意萌动,和煦普照,的确让人觉得困意阵阵,而古人诗词的里,连睡觉都那么有诗意。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赤枣子·寄语酿花风日好
清 纳兰性德
惊晓漏,护春眠。
格外娇慵只自怜。
寄语酿花风日好,
绿窗来与上琴弦。
春晨,窗外屋檐滴水的声音将她唤醒。一“惊”分明写出了女主人公些微娇嗔恼怒之意,分明睡得香甜,不料漏声扰人清梦,合是十分该死。
本就恋梦,这一醒来方知春暖花开,正是春眠天气,遂倦意袭来,无法抗拒。
望江南·春睡起
宋 金德淑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
万里长城横玉带,
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蓟楼间。
空懊恼,独客此时还。
辔压马头金错落?
鞍笼驼背锦斓班,肠断唱阳关。
春睡起之时,已是积雪堆满燕山。万里长城之上撒满雪花,好像一条横陈的玉带,街上是灯火阑珊。而人,却倾立在蓟楼之间。何等的惆怅,何等的凄凉。
自己空空懊恼,他人或许更是如此,这身单影只的客人此时要归去。这一身行头绝尘而去。伤心的情意断人肠,屹立在阳关依旧吟唱。
大梦谁先觉
明 罗贯中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谁能够先看穿这个呢?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光慢慢地移动。
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无任何正史记载。与其说是诸葛亮诗,不如说是罗贯中诗。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
愁倚阑·春犹浅
宋 程垓
春犹浅,柳初芽,杏初花。
杨柳杏花交影处,有人家。
玉窗明暖烘霞。
小屏上、水远山斜。
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
此时春意尚浅,柳树刚刚萌芽,杏花三三两两的开在枝头。杨柳杏花影子交汇处,住着人家。窗内霞光映照明亮温暖,小小的画屏上水远山斜。昨夜畅饮了许多美酒睡意正浓,不要惊醒了他。
不要惊醒酒后春睡的“他”,只用了全词的最后一句;绝大部分的文字,是用铺排的手法来描写与“他”有关系的环境、景物,极力渲染出一幅恬静、安逸、静谧的春困图画。
南乡子·有感
宋 苏轼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
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
故著寻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
曼倩风流缘底事,
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莹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丽。成都出的新花样的蜀锦,不适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朴素衣服。
温暖的日子放下层层帐幕。她睡着了,室内焚的香,烟气不散,叫她起来,她很迟才起来。东方朔风格不同凡俗,为什么当时常被西真唤作“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