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格言》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撰,其子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笔述。玄烨八岁继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八年胤稹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246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
今天摘取《庭训格言》中的八条精华,不管是对教育子女还是提升自我修养,都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一、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译文: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愤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所以,有句古语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
二、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译文:《大学》《中庸》都把一人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作为训诫,这是古代圣贤视为第一重要的要节。后人把它引申解释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所谓暗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当一个人独处时,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举动;深藏隐秘的内心深处,就使别人很难了解和看清楚。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认识到,在这种时候,尤其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谨慎小心不越礼法,时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种令人恭敬的态度;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赖;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三、训曰: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译文:我从来不敢轻视人,说人家无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识。我经常和各位大臣说,你们但凡知道什么、见到什么,都可以进奏,让我知晓;对于那些合理的意见,我将赞许并乐于采纳。
四、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译文:当人们在没有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时刻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人们在有事的时候,要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自若,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古人说:“心中越谨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风格上则又要泼辣大胆、雷厉风行。”遇到事情都应该如此对待。
五、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译文:节制饮食,严格起居,实在是消除病痛的良方。
六、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译文:作为人,谁能不犯错误?只是人们有了过失,犯了错误,大多自己不愿承担或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我就不这样。平常和人闲谈偶有因为自己遗忘而错怪他人的事情发生,事情过后,我一定会主动认错,并说:“这是我的过错啊!”正因为这样,竟使别人被我的行动感动而觉得不安起来,这种情况确实有过。大抵能够自己认错并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多为德行高尚的人。
七、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译文:大凡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事大还是事小,一定要十分谨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
八、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译文: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厌恶劳苦,我心里则认为一个人只有经常劳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进取,那他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劳苦的事情就觉得不能忍受。《易经》上说:“天道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从这一点上看,圣人是把劳苦看作是福分,把贪图安逸看作是导致灾祸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