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莺飞草长的季节,虽然没有电脑、手机,但是古人从来不会缺少自己的乐趣。在春天,他们更喜欢的是贴近自然、放飞自我.....
放风筝
东汉以后,随着纸张的普及,文献记载中,“木鸢”渐少,而“纸鸢”增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风筝。在唐代,出现了“风筝”这一词语,不过那个时候的“风筝”用来指“风铎”,是一种风铃,风一吹,响声如筝。李白《登瓦官阁》曰:“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其中说的“风筝”就是“风铎”。
荡秋千
“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很流行,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咬春
春游自然少不了配备美食,古代立春有吃五辛盘(“辛”谐音“新”)的风俗。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斗百草
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玩的这个游戏?把一根草茎勾在另一根草茎上,然后用力一拽。谁的草茎断掉,谁就输了。输者会被对方弹一个脑瓜儿。这个游戏就叫做“斗百草”。
周代《诗经》中就有儿童用车前子草斗草嬉戏的歌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汉人申培注曰:“《芣苢》,童儿斗草嬉戏歌谣之词赋也”。芣苢既车前子草,因其韧性十足,是诸多“可斗之草”的代表。
鞭春牛
鞭牛又称鞭春牛或鞭春,吴越地区的汉族传统年俗。立春日或春节开年,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